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札记之一:陶渊明的心灵生活

(2007-04-12 17:38:49)

读书的习惯是从小养成的。

据母亲说,新到学校从教,旁的功课的老师都不缺,唯独高中的语文课老师暂缺。无奈,母亲只好听从学校的安排从教语文开始。这也真难为母亲了。在天津大学学的是化工专业,化学,物理,数学,母亲都能教得,只是语文,母亲的水平实在太一般了,关键的是,一嘴的武邑县的口音,咬字发音都还不准。那时,正好怀着我。母亲每天都要搬着厚厚的字典,还要看很多的辅导书。

这恐怕是最无意而为的胎教吧。从小时候开始,我最大的乐趣便是跑到学校的图书馆,抱一大摞书回家。对读书的兴趣一直如此。

最近,任继愈先生在接受访谈的时候谈到,一个人在7岁左右的爱好将会决定一生的趋向。我深表赞同。奈何转了这些年,我最感到开心的还是读书,和朋友聊天。以后好像也会如此吧。

傅聪先生认为论语的开篇三句话,是对自己一生的概括,我在读到这里的时候,被深深的震动,这样的感慨我同样表达过。论语平易之中蕴含的深刻,每每让人欣然。而跨越时间的心灵的契合,是如此美妙。

 

只是读书,还不觉得满足。要把自己看到,打动自己的记录下来,这样更为有趣。

 

最近几日,在看叶嘉莹老师所解读的陶渊明的饮酒组诗。读书读到午夜,本以为第二日会困倦,不料,却很早就醒了,精神还很好。原来,好书可以使人精神愉悦,涤荡困寐啊。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一书中,专门开章节解读陶渊明。两相对照又加深了了解。

 

陶渊明的诗平淡冲和,寻常人很难得其真味。黄山谷也说,血气方刚之时,读陶诗,如同嚼枯木。苏东坡则认为陶诗,质而绮。叶嘉莹的老师顾随说陶诗是,七彩融为一白。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陶渊明写诗“为己”,大多人写诗“为人”。这点杜甫,白居易也不能免。杜甫要“语不惊人死不休”;白居易则让老妪读自己的诗,到底还是要人知。陶诗则“但写胸中之妙耳”。如此的淡泊,率性,未尝有也。

 

陶三次致仕,两次是因为家贫,一次为老母,一次为妻儿。只是一次多少想要施展自己的抱负,却更为失望。这些,陶渊明本人则是如常道来。并不如隐士一般,为自己的致仕找些理由,也并不认为退隐多么的值得夸耀。

 

在中国传统中颂扬的侠和隐,大都走极端,“不近人情”。陶不同之处在于,陶渊明并不离日常生活,而在平常生活中,关心自己的妻儿,还有村妇野老。

 

福楼拜以为最为理想的生活大体是,如一个普通人一样的生活,如一个半神人一样的思索。

 

陶渊明就是如此的生活。在最为困苦的日子,陶无米下炊,不得已要靠乞讨。而陶渊明以为,既然施舍是美德,那么接受便也不是丑事。有了酒,便招呼邻里一同饮酒。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行乎忙碌
后一篇:小挥杆的心跳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