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杆认为,球手们对于力量的理解应该是高尔夫中最为深刻的部分之一,相比较其他,如何运用力量堪称高尔夫运动的基石。
美国常青藤高尔夫学院的首席教授说,所有的高尔夫爱好者梦想得到的圣诞礼物都是一个又直又远的开球。这是很多高秋爱好者心中永远的追求和永远的痛。
从接触到高尔夫的第一天开始,挥杆一直在体会对于力的驾驭。初学之时,全身的力气都用上,直到有一天练到自己的胸肌被拉伤。练习高尔夫没有受过伤的朋友可能还真不多,我的朋友中有把手练出泡的,有把胳膊练得举都举不起来的,有把背部肌肉拉伤的,五花八门,那受伤的都有。
直到这时,挥杆才开始对自己的动作,对于力量开始有了一个较为严肃、认真的态度。一段时间里,从“死不抬头,决不用力”里受益匪浅。开球的稳定性有了很好的提高,经过一段的苦练,球的方向性保持得非常好,上球道率能达到80%。但这时,开球的距离始终在210码左右。这时候,挥杆最想要得是稳定的提高开球距离。
在一段时间之后,挥杆对球的理解有了新的飞跃。挥杆得出的结论就是,要把球打远,必须要用力。听起来很是可笑吧。
对于力的困惑和顿悟可以从高尔夫中得出,其实,生活中的很多现象蕴含着同样的道理。同样的困惑在很多人的头脑中都存在过。
胡适早年曾受老子思想的影响很深,老子主张不争,老子说“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老子主张柔弱胜刚强,认为水是道的载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先”。
在胡适不满18岁的时候即有感悟,“秋日适野,见万木皆有衰意。而柳以弱质,际兹高秋,独能迎风而舞,意态自如。”这时的胡适对于弱的生存之道还是十分信服的。
在美国读书期间,胡适看到大峡谷里被水冲刷的岩石。胡适突然醒悟到并不是水之弱终能胜强,真正改变岩石的是力,是真正的力。胡适自认为真正的理解水的力量,这是自己智慧变动的起点。
胡适从水对岩石的冲刷中悟到了力量。同样,“决不用力”可以认为是高尔夫的第一阶段的状态,此时的力是柔弱的力,只可保全自己而已,这个阶段身体的很多的力被自己束缚了,能够比较稳定的击球,能够比较好的控制方向,但是,距离激发自身的潜能,释放出最大的能量来还有很远的路要走。
在不断地挥杆中,我体悟到,发力是必须的。但如何发力则和我们初始的理解是很不同的。
开始的时候,认为瞪圆眼珠,扎好马步,绷紧身体,攒足气力才叫用力,其实,同真正的用力背道而驰。要做到用力,放松是根本。这里的放松指的是身心的放松。身的放松指的是无一处的不舒适,无一处的不自在;心的放松则是心若止水,无杂思无杂念。
这种状态近乎于老子所说的“专气至柔,能婴儿乎”。静下心来,真正的体会一下如婴儿般的呼吸,如婴儿般的无知无识,如婴儿般的单纯清澈,体会一下这种状态。
身心真正的自由自在,挥杆如同呼吸一样,思想被彻底的放到一旁,身体的束缚和思想的束缚都不复存在,身体之力达到了自由的释放。真正的放松达到了身心的柔软,身心的柔软产生刚猛的力量。
柔为体,刚为用。刚柔相济,挥杆之道。
这才是真正的挥杆境界。
写下这段文字之后,我怀着极强的信心走上了球场。收杆成绩86杆,虽然不是自己的最好成绩,但也是很好的发挥了,更为关键的是,我打败了在我们的圈子里的第一高手。我的信心来自于我对于球的理解,就像一个真理在握的斗士,意志坚定,无坚不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