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仄诗”没有没亡!
(2008-10-02 22:59:13)
标签:
杂谈 |
分类: 灯雨轩杂谈 |
财经评论家侯宁先生九月二十九日为此前的文章《谁是大师》写了一篇补记,并取了副标题《兼论“平仄诗”的没亡!》。文章讨论的内容从余秋雨先生“大师牌匾”惹起的笔墨争斗,转向了赵忠祥先生为神七作诗引发的口水打仗。不过,这篇所谓“小文”可不是讨论余秋雨的称号和赵忠祥的诗词的。侯宁先生大约直接给所谓“平仄诗”判了死刑。
侯先生所说的“平仄诗”,应该是指的格律诗,或者还应该包括词,因为有些词牌对平仄的要求甚至比律诗和绝句更严格呢。魏明伦说赵忠祥的诗不合平仄,又有“职业诗人”说鬼才老魏其实也错了,而且连许多文学博士也不懂,于是侯先生就相信“国内懂平仄而为诗的人的确所剩无几了”。这样的逻辑不知从何而来?如果说现如今搞文学的已经不兴写格律诗词了,倒是实情,但断言“懂平仄而为诗的人的确所剩无几了”,恐怕还是有点武断的。又说“会写‘平仄诗’的‘大师’和‘平仄诗’一样,大约是该列入古董行列了,因为它既无实用价值,也无足够的美学底蕴,所以如今已绝对没有了市场。”写格律诗词的人和“大师”并无直接的联系,所有的大师都会成为古董,但好的格律诗词千百年来却仍然焕发着青春。如果说它没有实用价值,或许吧,时代变了嘛。倘若我没记错的话,严格一点来讲,中国历史上以写诗取仕的只有唐代,然而,宋、元、明、清乃至民国以来的诗人们仍然写格律诗词,他们又是为着什么实用价值吗?至于说“也无足够的美学底蕴”,这恐怕就是侯先生的无知了,中国诗词中的美学价值几乎就可以说是中国文学的美学价值,焉能说“也无足够”,那么侯先生认为的“足够的美学底蕴”应该是什么呢?
格律诗词的形式,自有其局限的地方。特别是音韵上的古今差异,对于当今的格律诗词爱好者是莫大的挑战。所以我们应该变通,应该发展,应该让这一文学形式适应新的时代。但这不表示格律诗词就该“没亡”或已经“没亡”了。相反,在网络文学的海洋里,仍然有许许多多爱好这一文学形式的创作者。侯先生所谓“还是让它留给某个遗老遗少的小圈子去‘鉴古’吧”,大概是太主观的意见。还在写格律诗词的作者们并非什么“遗老遗少”,对充满着深厚中国文化底蕴的格律诗词的传承也绝非“鉴古”。胡适抛弃了它自有胡适一个人的道理,但并不表示这个高举“打倒孔家店”旗帜的先锋就能有资格对格律诗词盖棺论定了。
事实上,当前的文学创作总体上处在很低的水平。即便我们不论平仄了,自由诗的创作也没有表现出高质量来,甚至散文的创作、小说的创作也鲜有佳作横空出世,这是一个文学荒凉的时期。在这样一个时期,文学作品象生产线上的商品,打包定制,追求市场,而文学的灵魂已经荡然无存了。所以我们更应该鼓励那些自由创作的、没有功利目的的文学践行者,这当中就包括那些喜爱并创作格律诗词的朋友们。当然,格律诗词的创作也应该创新,应该顺应时代,应该写出当今人们的思想,应该描摹当今社会的生态,应该反映出当今诗人们的心照和使命。
格律诗词不仅不会没亡,还将开出绚烂的美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