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余秋雨先生的“大师”称号
(2008-09-19 10:17:40)
标签:
杂谈 |
分类: 灯雨轩杂谈 |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此前为“余秋雨大师工作室”授牌,一石激起千层浪,坊间舆论多有争拗。便有一位号为孟德死鸠的孟波先生,大张批判旗帜,言辞颇为犀利,盖言余先生不够真诚、尽显虚伪矫情云云。
本人对于现今的一些所谓文化精英们的娱乐新闻,向来是钝于关注的。巧的是孟波先生的文章放在了新浪的首页,又取了个颇有点吓人的名字“余秋雨先生,咱们真诚一点还能出人命吗?”说实话,我大概是被余先生的名气和孟先生的狷烈所吸引吧,于是很认真地拜读了全文。于是又因着些许的兴趣,认真地拜访了余秋雨先生的博客,始知事件大致之彼此。坦率地讲,我倒不觉得这件事有多大,“大师”的称号,固然不是谁都当的起的,但既然是某个政府部门的授予,我们便没必要很较真;又既然余秋雨先生半推半就了,不过是余先生一人的虚荣心而已,于大师一词的光芒,丝毫不会减损半分。只是余先生的“老师与大师论”,真的是要平添坊间一时的笑料了。
以愚拙见,大者,广也,高也,丰厚也,尽善也;师者,尊也。能称大师者,必为具备了极好的学养和德操,且于时代以至于历史有大影响的学人。季羡林先生的固辞,启功先生的谦虚,说明他们都是小我之人,可敬可佩。其实,一个人是否够得上称为大师,不在于哪个权威组织封号,更不在于那个人自封,而在于在千千万万的学人乃至士农工商者心中的认可和尊重。余秋雨先生业已取得的成就和在广大学人心中的地位,是否能够与“大师”的称号匹配,本不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相信各人心中自有一个判断。或许那只是上海教委做的一块牌匾罢了,我们又何必如此认真呢?
需要认真的倒是另外一件事。因着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博客,却发现近来的文章鲜有余先生亲笔的。几篇关于授予“大师”牌匾的消息,除了罗列一些衙门中人的照片,再就是拙劣的象是某个工厂里通讯员的新闻稿。除此之外,只有几行文字是回复一位熊泽民先生来信的,或为余先生亲为;余则皆为转贴,有复旦的 周明山、北大的廖凤琪、网友G.H.Chu、湖南的陈辽西等,皆为一味颂扬之词。我疑心是不是余秋雨先生太忙了,把博客的打理工作交给了某个门生。倘若不幸言中,很想给余先生一点点吁请,既然开了博客,又既然要写点东西在里面,难道不应该认真一些吗,最起码要给予那些光临您博客的读者以尊重,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