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灯雨轩杂谈 |
2007年3月5日《法制晚报》刊登了这样一则报道:
据《广州日报》报道,在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首日的经济界小组讨论会上,经济学家吴敬琏委员语出惊人,称春运火车票不涨价是一种价格扭曲,会造成资源的人为稀缺。
吴敬琏发言称,春运火车票不涨价结果并不太好。有委员立即提问:“为什么说效果不好?”吴敬琏也反问这位委员:“你家里有没有打工的亲戚?你问问他们就知道了,连夜排队还有很多人买不到票,黄牛党横行,票价高涨,老百姓付出了沉重的‘排队成本’。”
吴敬琏说,还有就是出现了“批条子”的现象。它造成了人为的稀缺,最终使得排队成本增加、票贩子猖獗、有权力者的寻租活动增加。
吴先生讲的对不对呢?也对也不对。
说对是因为他真实地描述了按照既有经济原则所反映的市场规律,当某种商品或服务的需求大大高于供给时,必然造成价格上升,甚至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那么,随行就市该商品或服务的价格走高就毫不奇怪了,譬如春节期间请保姆就要比平时贵得多,这是任何一个粗略懂得经济学基本常识的人都可以理解甚至能讲出一番道理的。说不对是因为吴敬琏先生忘掉了一个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事实,那就是他所谈论的主体是否真正具备了商品或商品服务的属性。换句话说,在春运期间买火车票并乘坐火车是否可以算作纯粹意义上的市场行为?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众所周知,中国的铁路运输系统,和其它的许多行业一样属于垄断性质的运作。虽然我们也有民航、公路等交通选择,但对于象春运这样的情况,它们无一不是这种垄断行为的主体。而民航和公路对铁路运输的互补性(所谓分流)实际上是微乎其微的,因为它们全都拥挤堵塞、一票难求。所以事实上形成了包括所有长途运输工具在内的交通系统都成为这个垄断机构的一部分,消费者其实已丧失了选择的权力。而在此种情况下,涨价就变成了赤裸裸的抢钱行动,几乎不可能达到调剂客流的目的。
吴先生谈“资源稀缺”问题,认为“春运火车票不涨价是一种价格扭曲,会造成资源的人为稀缺”,真是如此吗?如今铁路部门年年春运火车票涨价,就缓解了这种“资源稀缺”了吗?我们看到的难道不是依然的“连夜排队还有很多人买不到票,黄牛党横行,票价高涨,老百姓付出了沉重的‘排队成本’”吗?那么遭到扭曲了的又是什么呢?吴先生有没有打工的亲戚我不知道,那位提问的委员有没有打工的亲戚也不得而知,但笔者却有,而且笔者本人大抵也算是这一类的“流民”,我却没有听到任何一个人赞成春运火车票应当涨价的。那么作为政协委员,吴先生的“反问”除了理想化的市场规律的逻辑推导,有什么值得令人心悦诚服的民意基础呢?
吴先生还提到了“批条子”现象、票贩子猖獗、有权力者的寻租活动,这恰恰说明了春运买火车票这件事已经背离了真实的经济规律。“批条子”现象,是一种非市场因素的、有一定垄断特质的经营行为下的腐败。票贩子猖獗,试问一下,哪一个票贩子是自己辛苦排队买到票再高价倒卖?倘若今天还有这样的票贩子,用老百姓的话讲,那就叫“脑子进水了”。倒票者往往都是内外勾结,以某种程度上的“资源稀缺”大发不义之财,归根到底还是腐败。既然是腐败行为如此严重地介入了春运市场,我们还可以冠冕堂皇地只拿经济规律来说事吗?至于“有权力者的寻租活动”,还用作更多解释吗?一笑。
吴敬琏先生作为当今知名的经济学家,其学术素养自然令我等肃然起敬并五体投地,但如上报道中的言论却实在让我难以信服。在中国,春运的话题的确是难能统一想法的,而要解决这一难题,或许可以有许许多多的方法,或是许许多多方法构成的解决方案,但唯有涨价是最糟糕也最不得民心的办法。假如《广州日报》和《法制晚报》的报道没有断章取义,则吴先生的言论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问题就在于他忘掉了我们今天的经济环境并不是完全化的市场,特别是象铁路运输这样的行业,其根本性缺乏运用市场规则来评价的基础,因此机械地套用经济学理论所得出的结论不仅是荒谬的,而且贻笑大方。
(二介,2007-03-05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