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华而不实的《夜宴》

(2006-10-05 08:43:00)
分类: 灯雨轩杂谈

曾几何时,冯小刚先生被定位成了“贺岁片”导演。大约是对于这样的称谓不能认同,或者是冯导要证明给世人看他的戏路其实很宽,于是一部豪华“夜宴”在宣传的铺排与高调中鸣锣开场。冯导不光一反其原来小巧隽永、贴近生活的创作风格,更是除了“御用”男主角葛优外,网络了章子怡、周迅、吴彦祖、黄晓明这些正红得发紫的当红明星,以及实力派演员马精武和同样在时下闪闪发光的谭盾、张靓颖等人。如此星光灿烂,冯小刚一定也是铆足了劲要把这一场“夜宴”打造成今年电影界的饕餮大餐。观众也沉淀了太多的期待在眼里,巴巴地瞧着冯导给大家伙端出什么样的菜肴来。

 

及至看了这部片子(于我来说是有些硬着头皮看完的),我想我只有一个感觉,那就是大失所望。影片点映时就陆续听到一些对《夜宴》的负面评价,但我觉得冯小刚这一次的转型是很大的,影评不应太苛刻了,应给予足够的宽容。但等自己也看了以后,我实在是找不到什么理由可以替冯导辩护了。这是一场华而不实的“夜宴”,曾经诱人的宣扬而使我们垂涎已久的盛宴,却陈列了一桌荒诞怪异的菜品并散发着夺人食欲的气味。

 

套用哈姆雷特的故事,固然是俗了点,但若能发掘出新意来,也是好的。但遗憾的是,善于讲故事的冯小刚大概对“抄袭”并不在行,所以《夜宴》的故事讲得很粗糙,甚至连拾人牙慧都够不上。厉帝的戏太过单薄,只重在对太子的追杀,而略输其弑兄霸嫂的刻画。葛优出演这一角色本无不妥,但最不能接受的是厉帝台词的设计。不仅那句曾引起笑场的话很怪异,还有许多的对白,既象是在朗诵现代诗,又象是舞台剧的表演,正如某报采访时葛优所言,“简直就是不会说人话”。据说这还是在葛大影帝建议下改进了,原来的对白设计恐怕是惨不忍听的。皇后一角选用章子怡,实在是个大错误。章虽然在票房上有极强的号召力,但不是那种大气的演员。所以演绎宫廷政治斗争,在她的身上便象是姬妾姨娘的争风斗宠,很难感受到一个野心勃勃、心狠手辣的皇后娘娘藏奸弄权的枭傲。而演绎她对太子无孪的爱,却无法体现出内心世界里感情的隐忍和痛苦的纠葛,几场与吴彦祖的对手戏,不过是白白浪费了冯导昂贵的胶片,也浪费了观众的时间和银子。

 

影片未能挖掘出一个悲剧的宫廷斗争事件中惊心动魄的较量,也没有诠释出立定在各各利益关系上的局内人的悲欢。全剧观罢伊始,我仍然只有太子无孪哈姆雷特式复仇的梗概印象,对于那个应该是刀光剑影、爱恨情仇、心灵挣扎的过程,以及每一个人物的面容形貌和言语行动,却已经开始模糊了。章子怡和周迅的表演缺乏任何突破,就象她们以往演过的所有角色一样,都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这两个演员的缺憾在于,总不能溶入到特定的角色里,因此几乎不记得他们曾经饰演的人物,只记得演员本身。葛优这一次的表现也乏善可陈,失去了原有的饱满和张力,其言谈举止太容易让人想起当年《不见不散》里的刘元,而丝毫没有篡位者的藏奸逞雄和作为皇帝的赫赫威仪。

 

总体来看,其他演员的表演尚属差强人意,影片的平庸八分在于编剧和导演。对于莎翁的王子复仇的故事,人们太熟悉了,若想把这盘菜烧出新奇的味道来,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冯小刚是独辟了一条蹊径,但可惜没有化平庸为神奇的本领,因此《夜宴》便成了不中不洋、不今不古的怪胎。有点象电视节目里那些穿着长袍马褂的洋人,却又不做插科打诨逗人发笑的营生,兀自念起了关雎离骚一般。相比于张艺谋的《英雄》、《十面埋伏》,陈凯歌的《无极》,张陈二人好歹也奉献给了大家几部风光片,虽然同样对不起那份一流的票价,只当是饱览祖国美丽的风光吧。可《夜宴》既没有讲好故事,又能够给观众什么呢?

 

窃以为冯小刚先生还是应当回归到平民路线,多创作表现小人物喜怒哀乐、市井化的、反映底层社会老百姓生活的作品,这不仅是冯导所熟悉的、善于把握的艺术形式,也是更贴近现实生活并为普通观众所喜闻乐见的。那些动辄“把银子花得淌水似的”的大制作,看似赫赫扬扬、星光灿烂,除了高科技与特效的堆砌,电影本身的艺术元素,还剩下了什么呢?张陈冯纷纷丢弃了艺术造诣之所长,而染指这些“大制作”,若不是江郎才尽,也有些误入歧途吧。

 

 

(二介,2006-10-04于北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中秋短信集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