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坐轿遭网暴,轿夫怒斥:请收起你廉价的同情!

标签:
景区坐轿遭网暴廉价的同情请收起轿夫怒斥 |
分类: 杂言我陈 |
景区坐轿遭网暴,轿夫怒斥:请收起你廉价的同情!
来源:精读君 作者:言偃
01
王尔德说,如果世界上少一些同情,世界上也就会少一些麻烦。
这几天一个被顶上热搜的视频,就深刻地印证了这个道理。
有个博主到重庆武隆天生三桥景区游玩,休息时看到一群抬轿子的大叔。
旁观半小时,他都没看到这些轿夫接到一笔生意,博主就想着去照顾一下生意,坐一趟轿子。
他从大叔们口中得知,做轿夫虽然是体力活,但收入比种地好不少。
只是,现在他们的生意越来越不好做,因为很多年轻人都不敢坐,怕被人骂。
https://p5.itc.cn/q_70/images03/20220901/bd4944920a4848bcb1fb7be6e51f0478.png
很快,博主就切身体会到了这种感受。
一路上,总有一些游客会对他指指点点,甚至还有故意大声谩骂的人。
轿子上的他,如坐针毡。
只能坐一会儿,下来走一段路,最后坐到一半就结束了这趟体验。
虽然没坐完全程,但他还是在原本谈好价的基础上加了200元,给轿夫们转账支付了600。
即便如此,坐轿体验的视频发到网上后,还是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大家都生而为人,你凭什么花钱践踏他的尊严?”
说实话,这副大义凛然,神圣不可侵犯的姿态,着实让我困惑。
视频全程,我没看到博主的“践踏”行为。
坐轿子上山,说到底不过是一场等价交换:消费者为轿夫的劳动付费。
仅此而已。
可最后,这件事却陷入了怪圈:
- 游客:我愿意为劳动买单;
- 轿夫:希望大家都来坐,我要工作挣钱;
- 景区:同意他们在景区提供服务;
- 路人/网友:不行!这是在践踏他人的尊严!
实在荒唐。
02
这事让很多人都联想到了,之前挺有市场的一种论调:
“外卖员太辛苦了,只要我们都不点外卖,他们就能在家吹空调了。”
“恶劣天气就不要点外卖了,外卖小哥骑车太不安全了。”
听到的人都不得不感叹一声,你好善良。
可问题是,你知道外卖员怎么想的吗?
有人采访外卖员:下雨天,你们会不会讨厌那些点单的人?
外卖员:“怎么可能啊,我最喜欢下雨天了,下雨天单子最多。有时候业绩做不上去,就盼着下雨。
我们送外卖的,挣得就是辛苦钱,不需要别人同情,把我们当一个正常职业就好。”
你看,这就陷入了一种诡异的逻辑中:
不管是抬轿的轿夫,还是送外卖的小哥,他们都不觉得自己靠力气挣钱丢脸。
可架不住总有一群人替他们觉得丢脸,替他们觉得低人一等。
说到底,那些同情心泛滥的人,潜意识里都是带有精神优越感的。
这一点,可从某些网友的言论中看出。
有人在指责坐轿博主的时候,说出了这番话:
“给点钱可以,换我肯定不坐,于心不忍。”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20901/c427379901744c5d80cdead0089ac971.png
拜托,你凭什么一副施舍的嘴脸?
认真生活,靠付出体力获取报酬的人,最后被你一句话打成了乞讨者。
何其荒谬。
伪善之人,总是自认高人一等,所以才会臆想他人的可怜和不容易。
那些居高临下的悲悯背后,藏着的是一颗自大又虚荣的内心。
他们敲敲键盘,发出一些虚伪廉价的善意后,满足了自己内心的道德优越感,然后就拍拍屁股走了。
留下生意越来越清冷,可能被迫失业的轿夫,还有恶劣天气也挣不到更多钱的外卖员。
想起郭德纲说过的一个段子:
王老爷子家境富裕,立志做天下第一善人。
放出话来:“别的地方我管不了,但在我住宅方圆二十里之内不能有穷人”。
然后,他派人把附近的穷人都赶走了,因为他心善,见不得穷人。
异曲同工。
收起你廉价的同情吧,这甚至比恶更可怕。
03
无独有偶。
前几天,一位工地上的大叔又让很多人破防了。
山东某地,有人拍下了工地上一位中年男子的午餐:
一碗大米饭,一瓶辣椒酱,配一瓶啤酒。
自称路人的拍摄者,把视频配上煽情的音乐、文字,放到网上:
“工人用辣椒酱拌大盆米饭当午餐。
这是谁的儿子?又是谁的父亲?”
https://p6.itc.cn/q_70/images03/20220901/9901a878702946748c8c96a83cc3536f.jpeg
一顿操作,成功让这个视频上了热门。
这些年,社交平台上类似视频,就像一种新型流量密码。
路人拍一段视频,配些煽情的文字,网友留言“看不得这种画面,心里难受”。
至此,“路人”收获了流量,网友获得了道德上的愉悦——双赢。
可有谁,真正关心过那个被拍的人?
就像那位大叔,他怎么也没想到,只是吃一顿饭,就被人假借“心酸”为名拍下来,还发到网上。
有位网友的评论,我很赞同:
“视频真的很不尊重人,他原本凭着自己的双手挣钱,尽管节俭,尽管苦,但他是踏实的,是坦然的。
可如果他或者家人,在网上看到这个视频,是会难受难堪的。
再苦的人,也有属于自己的铮铮傲骨,他需要的不是怜悯而是尊重。
把视频放到网上,对他并没有帮助。”
是啊,那些自欺欺人的同情,除了展现自己的高贵外,一文不值。
无论是抬轿的轿夫、外卖员,还是吃辣椒拌饭的工人,他们根本不需要同情。
因为这本就只是一份工作,无所谓丢不丢人,更不存在低人一等。
随便同情那些为生活努力打拼的人,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偏见和歧视?
电影《大闹天竺》里,有一句台词:
“这世上,比所有人瞧不起你更难受的滋味,就是所有人同情你。”
大多时候,最伤害人的利刃不是苦难本身,而是别人同情的目光。
04
多年前看过一部由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叫《触不可及》。
主人公菲利普是个大富豪,因意外导致全身瘫痪,只有头部能动。
面试陪护时,很多条件优越的应聘者。
他们都表示会用最好的照料来帮助菲利普,会努力让他融入社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最终,菲利普却选择了一个来自贫民窟,言行粗鲁的年轻黑人德里斯。
录用的原因也很简单,因为德瑞斯没有对他的同情心:
“他总是忘记我瘫痪的事实,我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没有怜悯、没有特殊待遇、没有歧视。”
https://p7.itc.cn/q_70/images03/20220901/7ef1b32bf49e4a75aeca8f5ac0f238df.png
比起怜悯,每个人都更希望得到尊重和平等。
诚然,社会上会有一些格外辛苦的群体,比如在工地上汗流浃背的工人,比如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比如早出晚归的环卫工人......
我们可以也需要多关注某些群体,但在网上随便敲两下键盘,叫几声“好可怜”,这并不是善意的正确表达。
以前在报纸上看过这样一个暖心故事。
一位母亲因为患了慢性病,需要长期吃药,开销很大,还有一个脑瘫的女儿。
看病时,主治医生了解她的情况后,十分同情。
于是在医院的规则范围内,帮她申请到医药费的减免。
还帮她买了一个小推车,介绍她到医院对面的小区摆摊,卖些简单的蔬菜水果。
时间久了,大家都了解到她的情况,管理人员给了她优待,让她可以在不影响小区环境的前提下,自由摆摊,居民也格外照顾她的生意。
在这些人的帮助下,本来艰难的母亲终于得以安定,有了栖息之所,还能一边挣钱,一边照顾孩子。
对弱势群体的真正善意是什么?
我想,是从收起口头的廉价同情,真正身体力行地去给予帮助开始。
比如,逛景区的时候,以平等的心态看待轿夫,不俯视、不否定;
比如,天气恶劣的时候给外卖小哥多一些耐心,或点一个好评、付一笔打赏;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习惯,不车窗抛物,不随手乱扔......
生而为人,见到“可怜”的事情或人,我们都会产生同情心。
但同情的表达方式有很多,打着同情的名义秀优越感,是最要不得的。
茨威格在《同情的罪》里,把同情心分为两种:
- 一种是心肠软弱的妇人之仁,看了别人的不幸,心中本能地觉得难受,立刻不顾一切地想解除这目不忍睹的现象,完全出自感情的冲动,常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
- 另一种是配合着冷静理智的真正同情。有正确的认识,贯彻的毅力,还有坚强的耐性,只有在不慌不忙不屈不挠的状况下,一个人才能真正帮助别人,才能做到舍己为人。
同情,是一种美德,但更是一种智慧。
愿你我,都能戒掉廉价的同情,修炼出冷静理智的真正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