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柳栖士
柳栖士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2,927,220
  • 关注人气:30,33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高考状元正名!

(2022-07-06 12:23:01)
标签:

高考状元

《调查报告》

杨东平

正名

明珠絮语

分类: 教育我谈

为高考状元正名! 

来源:明珠絮语

https://p4.itc.cn/images01/20220705/32ceb2dccac0445cb1da293f91dfe654.jpeg

01

每年的高考季,高考状元的待遇总是冰火两重天。

捧状元的人,把状元捧到天上,各地都把自己的大小状元拿出来拼命宣传,又是发通报又是给奖金。

踩状元的人,把状元踩到地下,拿高考状元在事业上没有取得优异的成绩来说事。

这不,又看到了一篇文章,专门唱衰高考状元。

当然,只要是说状元没出息,就会引用那份的《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

据说,在考察了1977年~1998年各省市自治区高考状元的职业状况后,得出结论说高考状元大学期间学习能力突出,考研深造和出国留学成为毕业的首选,但是他们的职业发展并不理想,职业成就远远低于社会期望,“考场状元”并没有成为“职场状元”。

恢复高考30多年来,高考状元当中并没有出现过全国闻名的优秀企业家,也没有出现过两院院士,印证了个传说——他们考场得意、职场失意。

https://p0.itc.cn/images01/20220705/e6a906e2a0c3487da249924d75c67451.jpeg

02

说实话,要是没有网络,没有搜索引擎,对上面的说法我也信了。

毕竟,手里没有确凿的证据进行反驳。

但在网络时代,什么都是公开透明的,想查什么,就能查到。

在网上搜索了一番之后,我发现“状元不行”的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先说高考状元中没有全国闻名的企业家,我用“高考状元+富豪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发现成为富豪的高考状元不止一个。

比如被称为“中国巴菲特”的张磊,就是1990年河南省文科状元。

再说高考状元中的两院院士,我发现至少有5位,分别是1955年的高考状元雷啸霖,1957年的高考状元陈建生,1958年的高考状元杜善义,1963年的高考状元李安民,1965年的高考状元吴硕贤。

https://p2.itc.cn/images01/20220705/26a43c61abd743ab9b3a8e07af810e88.jpeg

考虑到当时高考应该是全国一张卷,理科状元全国只有一个,所以自建国后到取消高考那几年,高考状元当选两院院士的比例高得惊人!

03

当然,人家引用的数据是“1977~1998”年的高考状元,里面没有两院院士。

是人才一代不如一代,还是别有原因?

其实我们算一下账就明白了。

《中国高考状元职业状况调查报告》是2007年发布的,那一年,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平均年龄60岁,年龄最小的44岁,新增选的中科院院士平均53.7岁,年龄最小的41岁,是1991年院士增选工作制度化以来最年轻的一次。

平均五六十岁才能当选院士,恢复高考后的状元们,恐怕大多数都还资历尚浅。

实际上,后来的高考状元中近年也有当选院士的,比如火箭军首位女将军李贤玉,作为1982年黑龙江省理科状元的她,于2019年被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时年54岁。

2007年搞那份调查的时候,她才32岁,怎么可能当两院院士!

其他的状元们,也是一样的道理。

很显然,特意挑出来说“1977~1998年的高考状元里面没有两院院士”,有点不太厚道。

https://p0.itc.cn/images01/20220705/602c9d9e10f44698a1a24cece0655cdd.jpeg

04

另外,有一个问题必须要强调。

就是全国状元或省状元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再考一次,状元极有可能易主。

但产生状元的群体,基本不会变化,考上清北的那些人,如果重新考一次,大多数人还能考上。

这些人当中,会产生高考状元。

没有当成省状元的人,也是市状元、县状元、乡状元,总之,都是学生当中的佼佼者。

所以,状元应该是一个群体。

如果算上这些“小状元”,那么各界的优秀人士比比皆是,像我们都知道的雷军、李彦宏、刘强东等商界精英,相信在两院院士当中,这样的状元更多。

事实上,《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的编制者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早就声明过,称“数据和结论被部分读者和学者‘过度’解读和错误引用,并成为了某些过度批评高考状元和高考制度言论的所谓依据,这是极其不妥当的言行和不负责任的表现。”

在艾瑞深中国校友会网的调查中,已经明确得出的结论,状元职业成就平均水平明显高于非状元群体,经济收入和职业地位较高,大多在一线城市和海外从事“高薪职业”,“频现行业顶尖人才”。

05

由于高考状元被一些学校用来炒作,做招生宣传的幌子,所以有关部门禁止炒作高考状元,这我们可以理解。

但我们不能因此就说高考状元不好,成绩好了反而没出息。

说高考状元“考场得意,职场失意”,这不符合常识,也不符合事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