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届高三语文滚动训练(13)
命题人:王升旗 审题人:钱天化 训练时间:2013.11.28 18:10-18:40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奢靡/望风披靡 衡量/量体裁衣 晕车/晕头转向 蹊跷/独辟蹊径
B、哄抢/一哄而散 闷雷/闷声闷气 泄露/公开露面 离间/间不容发
C、委婉/虚与委蛇 绿茵/绿林好汉 累进/罪行累累 落枕/丢三落四
D、包扎/安营扎寨 测度/度德量力 模样/模棱两可 挨打/挨门挨户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腐败的大肆蔓延,时刻都在消蚀着社会公正的根基,蚕食着人的良知,吞噬着一些人的灵魂,使人陷进对是非善恶的无休止的冷漠和麻木之中。
B、县委书记仲连元一双铁腕,雷厉风行,大力精兵减政,淘汰冗员,收效显著。
C、陈寅恪、梁漱溟这些学术泰斗蛰居书斋,献身学术,成就斐然,被广大学子视为学术偶像。
D、斯巴达人以要言不繁见称。公元前四世纪,称霸希腊的马其顿国王致函斯巴达人:“贵邦宜及早来附。设若朕挥军入境,将掠汝农田,戮汝丁壮,毁汝城池也。”斯巴达人的回信只有两个字:“设若!”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近几年来,吉林省重视道路建设,现在已经形成了纵横捭阖、四通八达的交通网。
B、近几年,网络文学日渐流行,作品数量众多,但由于创作者水平参差不齐,所以难免泥沙俱下。
C、这位博士学识渊博,不仅在免疫学领域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在营养学等方面也有诸多独到见解,真可谓金玉满堂。
D、仿佛昨天才踏进校门,谁料倏忽之间,高中三年已经过去,吉光片羽,都为陈迹,令人唏嘘不已。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报告团成员结合亲身的经历,深情地讲述了罗阳同志生前刻苦攻关的事迹,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深深打动了现场的听众。
B、张朋希望通过世界文明公开课培养孩子们对这些人类记忆的尊崇感,使他们形成保护文物、尊重异国文化的意识增强。
C、每天,全球有5.5亿用户操着75种不同的语言在Facebook上评价、浏览和分享,全部用户每月耗费在这个社交网站上的时间总计高达7000亿分钟。
D、如果想了解一种语言具有什么特征,拿另一种语言来跟它进行比较是最好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很好地感受并发现语言的差异。
5、“忽悠”是近年来使用频率较高的一个词。请根据它在下列各句中的意思,分别用一个词语置换(每处不超过4个字)。
(1)这风可真大呀,你看那旗杆,让风吹得直忽悠。
可置换为:
(2)一些减肥药、减肥茶不仅不能保证质量,还以保健品的名义来忽悠消费者,对消费者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可置换为:
(3)一直想凑热闹写一些关于环保的话题,但始终没有动手,今天来这里忽悠几句。
可置换为:
(4)“这个人可真能忽悠,就算是小六子这厉害角色不也顺服了吗?”林青点了点头。
可置换为: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6-7题。
宗之家初序潇湘图①
[金]吴激②
江南春水碧如酒,客子往来船是家。忽见画图疑是梦,而今鞍马老风沙。
【注】①宗之:金人杨伯渊,字宗之,累官山东东路转运使。初序:古代建筑中,隔开正堂东西夹室的墙,即东西厢。潇湘:在今湖南。②吴激:金代作家、书画家。北宋末年,奉命使金,金不遣返,屈节仕金。
6、透过诗句,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7、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赏析。
2014届高三语文滚动训练(12)参考答案
1、C(móu/miù,cuì/cù, zè/zhè,chěng/chéng,lì/nì;A ɡàn/ɡān,fēi,jū/jù,ní/nì,cù;B sè/sāi,suǐ/suì,bì,ruò/nuò,yì;D chǔ/chù,wéi/wēi,bié/biè,qiáng,mín/míng)
2、A(B倍—备 世—事 C迄—讫 坐—座 D协—胁)
3、D(A 登堂入室:指学问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水平。B甚嚣尘上:形容对传闻之事议论纷纷。现多指某种言论十分嚣张。C 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4、D(A照应不周,在“文化素养”后加“高低”;B应该是“举行……仪式”;C 语序错误,应该是“监测、分析和研判”。)
5、C(迎春和探春互换)
6、(1)《堂吉诃德》 《奥赛罗》 (2)让书本成为你生活中的指路明灯(精神食粮,伴侣,良师益友);我读书,我需要,我快乐;你想成为知识丰富(境界高尚,)的人吗?那就请你读书吧;阅读——播撒文明的种子;读一本好书,交一位好友。(字数超过酌情扣分;主题不对,没有修辞,均不得分)
7、人们追求的应是在厄运中显露出的美好的品质,而不是在顺境中显露出的一般的品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