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道语用题的解析与整理
日前,我们做了一套诊断性练习,其中的一道语用题诊断出了学生的主要问题,同时也引发了我的一番思考。下面拟以这道题为例谈谈对它的解析与整理。
首先请看题目:
下面是一段介绍“蚁族”的文字,请用四个词概括“蚁族”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青年学者廉思主编的《蚁族———大学毕业生聚居村实录》一书出版后,“蚁族”一词就频繁地在各种媒体上亮相。“蚁族”是一个目前在我国规模达百万的群体,是指毕业后的大学生成群地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农民房、群租房或者地下半地下室里,他们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尽管如此,他们中的大多数敢于面对现实,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尤其相信通过奋斗实现自己的理想。
、
、
、
(不超过10个字)
再看学生存在的问题:
1、不知道从哪些问句中挑选、概括,凭自己感觉写几点,大多差之甚远;
2、选不准能解释题目要求(概括“蚁族”的生活和精神状态)的关键词;
3、不注意“不超过10个字”的要求。
检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一到两个的居多,对三个已经属于非常优秀了。其实,这类题一直让学生非常头疼,练了不少但一直收效甚微。
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到底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经过一番思索发现,办法还是有的,现结合这个题目简要介绍如下:
一、抓住核心。审读题干要求,阅读所给材料,明确所要分析的对象和要解决的问题即抓住“核心”,如上题:要分析的对象就是“蚁族”,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生活和精神状态”。
二、锁定区域。通读全段文字,看那些文句是在围绕“核心”来谈的,如上题:整段文字共两句话,第一句话提出话题,第二句话具体解释和说明。不难看出,分析问题的区域就是第二句话。
三、提取要点。锁定区域后,应逐句分析各自表达的主要意思,提炼出若干要点,然后根据相互之间的意义关系进行合理而必要的合并和筛选,最终满足题目的要求。如上题,全句共有8个分句,分别讲的要点是“规模大、成群地居住、高学历、临时工、常失业、收入低、无保障、敢面对现实、充满期待、相信自己”。如何按要求(四个词、不超过10个字)提炼并筛选呢?稍一合并就知道:一、二两句都围绕数量讲,联系第一句可概括为“聚居”;第三句已在“蚁族”一词中包含,不是大学生不能称之为“蚁族”,故忽略;第四、五句都讲工作,突出“临时性”,可概括为“临时(性)”;第六、七句说到底说的是待遇低,可总括为“酬低”(或就用待遇低);最后三句就是题干所说的“精神状态”,总体考虑三个表心理状态的词语,特别关注“尤其是”之后不难看出,应用“自信”或“乐观”概括。
最后需提醒的是,很多同学总喜欢凭感觉从头脑中找词语,而我要说,我们要努力从原文中选词语或提炼词语,这才是正道。当然,动手之前,应该能够看得出这实际上是一道“提取关键词”类的题目,还有那些“概括内容要点”“下定义”“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等大都可以归为此类。这一归类也很重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