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说说学习上的“到此一游”现象

(2009-11-25 12:57:47)
标签:

课堂

学习

到此一游

目的

效果

教育

分类: 教学我思

说说学习上的“到此一游”现象

 

      昨天,一位家长和我聊他孩子的问题,谈到他孩子作文不好的原因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他的阅读面太小了,跟她姐姐比差得太远。”姐姐四年前从我校考入了清华,当然是优秀的了。简单地同姐姐比,行吗?不能,否则,很容易让现在的弟弟受伤。于是我笑言:“读得多固然重要,可如果读了很多又没什么效果,那跟我们经常在景区看到的‘某某某到此一游’又有什么差别呢?”

   在场的家长和其他老师不禁会心一笑。由此,我突然想到了学生阅读、听讲、训练等学习方面,“到此一游”的现象还真不少。

   先说预习吧。预习,作为上新课前的一个环节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让学生提前熟悉将要学习的内容,做到学习心中有数;它可以让学习者提前钻研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做到听讲有的放矢;它还可以让学习着了解自己学习的效果,做到知己知彼。可实际情况呢,每次检查预习情况时,又有多少人预习了且有一定效果呢?能浏览一遍教材的还算是比较认真的。如此糊里糊涂地跟着老师走进课堂,当然只能是走马观花了,其结果与“到此一游”有多大差异呢?

    再看训练。实事求是地说,很多学生很少将训练真正当训练来对待,充其量只能说练习过,或者干脆就是完成了任务。完成任务可以看做是被动应付,有很强的“为他性”;练习过,那还可看作有了一定的目的,因为做练习是在于“反复学习,以求熟练”而至“巩固学习效果”。训练则不然。什么叫训练?训练的含义是“有计划有步骤地是具有某种特长或技能”,无论是要求、过程还是目的,都是前两者所无法相提并论的。如此说来,是不是有很多学生很多时候的很多练习恰前就是“到此一游”呢?

    无需多言,有多少人书读百遍,其义不解;书读百本,知之甚少。问其收获,则曰:“我读了多少多少名著,我看过多少多少文章。”这不就是阅读方面的“到此一游”么?这样的阅读,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为它犹如一种麻醉剂,极易让人成为温水中的青蛙——身处危险还不自知!

    还记得导游是怎么调侃游客的吗?“上车睡觉,下车拉尿,到了景区就拍照,回到家什么也不知道。”与其说是导游调侃,不如说是游客的真实体现。如此旅游,白费了旅途劳顿,白花了雪花银子,白搭了几天时间。但愿我们的学生,千万不要落入了“课上翻书,课下练习,到了考试瞎忙碌,等到毕业空悲伤”的可悲下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