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 高三学生:
第一轮复习容易走入的误区
高三第一轮复习正如火如荼,广大学子也正精神抖擞,有种舍我其谁的霸气。老师、家长看了格外欣慰。但不可避免的问题也日渐显现,我把它们称为“第一轮复习的误区”。出现这些误区本就是一种的历史的必然,因为历届毕业生都曾或多或少地经历过,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拿出这些误区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广大高三学子,早认识,早纠正,不走或少走弯路,毕竟高三的时间太宝贵了。
我所说的误区主要有下面十五个:
一、目标定位盲目求高
俗话说:“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目标定高一点本没有错,但不少同学容易犯“一口吃个胖子”的毛病,想想看,一夜暴富是多么难的一件事啊!看来,还是得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定位原则。
二、计划安排盲目攀比
定计划、做安排已经是一个常规行为,但很多同学容易相互盲目攀比,把内容安得多多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其结果是不仅计划完不成,打乱了学习节奏,还人为地给自己制造了紧张。实在不值!
三、知识结构未成系统
第一轮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将所学知识长成树、结成网,不能像猴子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即便是捡了西瓜也不能丢芝麻。要逐渐将复习到的所有知识连成串,结成网,做到浑然一体。
四、不能紧跟教师步伐
实事求是的说,有些同学骨子里面就不愿意与老师同步。这样做行不行?历史经验表明,99%的同学是吃了亏的。要知道,即便老师还不怎么样,他总有他对高考、对教材、对训练的一些深刻理解啊。
五、忽视本源,轻视课本
平时学什么,复习习什么,高考考什么,答案是相同的:按照大纲或课标、考纲要求,考课本。虽然考题中你看到的背景材料是出自课外,平时备考可适当拓宽一点,但每一道题考查的知识点均来自课内。有些学生不理解这一点,因而误解为到课外备考去。大错特错!
六、陷入茫茫题海大战
不看书,不整理知识点,不深入理解相关知识,以为做题可代替一切,尽管做了无数题还不知道做的目的。
七、轻视问题一带而过
复习中没能发现问题是不对的,发现了问题“毅然离去”也不对。这恰恰与第一轮复习的“知识过关”要求背道而驰。
八、做过的题不再重视
不少学生一见熟悉的面孔——哦,这我知道。果真如此吗?非也。详情可参加拙作《做过的题目再考时为什么仍然做不倒》。
九、明知重要不去整理
这里说的是错题整理,很多学生缺乏的就是“深思而慎取”、“贵在坚持”精神。
十、不能正确对待考试
考试作为学习效果的监测的重要手段,它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太渴望考试,有的非常厌恶考试,其本质是一样的,都是分数惹的祸。
十一、不会不愿动笔反思
学后思、考后思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不会小结反思不对,不愿反思那完全是一种错误。动脑反思是必需的,动笔反思更为必要。须知:学然后知不足,思然后明得失。
十二、方法本位思想严重
不重知识,不管记忆和理解,一味强调要有一系列好的学习方法,虽然有时获得了好的学习方法仍无济于事。其实,方法是建立在知识的全面记忆和理解的基础上的。
十三、不懂心理调节重在平常
总以为心理调节有什么好方法,总以为心理调节靠什么专家,殊不知心理调节重在自己,实在平时,贵在具体行动尤具体挫折。
十四、时间分配过于主观
凭自己对学科的好恶分配时间,凭自己情绪变化调节时间分配,受考试分数的影响随意分配时间,诸如此类的时间分配方式都是十分有害的。
十五、经常忽视遗忘规律
早就有专家指出,知识是记出来的。记忆总是要遗忘的,很多学生不重视遗忘规律,不安遗忘规律安排反复记忆,知识不记得不熟练不也就太正常了吗?
十六、不太善于利用他人
在现代社会,利用人不再是贬义词。相反,在学习上很多同学以所谓的害羞胆小不敢问同学老师,因所谓的虚荣心自尊心不愿向他人请教,这既是不善于利用人的表现更是一种自欺行为。
限于篇幅,只能略谈,欢迎参与讨论,不吝赐教。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