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经济理论(一)
精神经济理论(二)
精神经济理论(三)
精神经济理论(四)
精神经济理论(五)
问题的引出
为什么茅台和五粮液都是名优白酒,但茅台可以比五粮液贵几百元?
一、白酒产业内部的资源分配模式是不平等的猴群模式
二、传统物质产业的资源分配模式是平等的鸟群模式
三、不同资源分配模式的深层次原因
四、精神性消费的本质是获得不同寻常的内心感受和与众不同的社会评价
五、精神性消费排斥自由竞争和机会均等
六、在特定的情况下,精神消费的对象是唯一的
七、只有特定对象才能满足不同寻常和与众不同的精神需要
八、心有所属定向消费本质是取消竞争
九、精神性商品的竞争发生在消费者之间
十、精神性商品的价格与人均收入有关与成本关系较弱
十一、物质型商品产业的最终竞争格局是寡头化
十二、消费者消费行为会强化精神性商品的价值
十三、精神性产业与物质性产业的经济规律完全不同
十四、传统经济学是局部有效的物质商品经济学
十五、建立独立的精神经济学迫在眉睫
第一部分
问题的引出
为什么茅台和五粮液都是名优白酒,但茅台可以比五粮液贵几百元?茅台和五粮液的价格在过去几十年里总是相差三分之一左右,这是为什么?按照传统经济学茅台、五粮液都是名酒,是同样的产品价格应该一样,但白酒产业上百种品牌价格完全不等,价差之大极为罕见。这是为什么?我对这个问题思考了很长时间,最后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传统经济学是一个有严重局限性的有限范围内有效的经济学,具体说传统经济学只是对物质性生产产业有效的经济学。传统经济学对大量存在的精神性生产产业完全无效。精神性生产产业有其独特的经济规律,精神性生产产业的经济规律大部分与物质性生产产业经济规律相反。以下是我通过思考白酒产业同酒不同价原因时,发现的包含在传统经济学中一系列明显的不足和问题。
一、白酒产业内部的资源分配模式是不平等的猴群模式
白酒产业的资源分配是不平等的,存在一个严格等级顺序,由高向低依次分配,竞争者之间完全不平等,从而不会发生大规模市场价格竞争,行业老大、老二、老三依序就餐。在行业地位高的公司需求被完全满足前,行业地位低的公司只能等着。行业地位低的企业无能力去发起争斗,抢夺地位高的公司的市场。酒企能得到的资源一方面受产业的总需求量变化影响,另一方面更强烈地受各企业在产业内的地位决定,产业内的地位在相当长时间内处于稳固不变状态。在这样的不平等的资源分配模式下,龙头企业和行业排名靠前的公司优先占有需求,经营波动性低,弱势企业最后占有需求,必然陷入危机。
白酒内部的不平等资源分配模式,与猴群的食物分配模式完全一样。当猴群面对食物时,分配方式按照绝对的尊卑等级分配,猴王先挑最好的吃,然后猴群里的“王公大臣”和“王妃”再吃,之后,其它强壮的大猴开始分食剩下的食物,最后一些老弱病残瓜分所剩不多的残羹冷炙。猴群、狼群等社会化、等级化程度高的动物,都是这样在群体中以不平等方式分配食物。在这种资源分配模式下猴王永远饿不着。
白酒产业中当茅台酒价格下跌后,茅台价格降至原来五粮液的价格水平,五粮液瞬间让出了市场,被迫到更低价格区去寻找市场,同样当五粮液价格降到600元后原来在这个价位经营的酒厂拱手让出市场,不得不到更低价位去寻找机会。高端酒无条件挤占了其它白酒公司的市场份额,中间没有抵抗。与猴群内部的食物分配方式完全一样。在白酒行业没有平等竞争,只有行业老大如同猴王一样,优先占有最好的资源,在老大吃饱喝足后,剩下的市场需求会被行业老二独占,行业老二吃喝完,老三、老四在依次进餐。白酒行业资源分配方式与猴群食物分配方式一样,完全没有平等可言,是完成不平等竞争,这是白酒行业内最突出的特点。
猴群分配模式中影响每个猴子食物多少的变量有两个:猴群能得到的外部资源总量,以及猴群内部的等级结构下每个猴子的等级地位。在猴群中,外部资源减少后,由于进餐过程严格遵守等级次序,不利影响主要作用在低级猴。等级制度保护了猴王和高等级猴,这种保护在资源越少时越强烈。等级制度是一种相对固化的制度(猴群每3-5年发生一次群内革命,老猴王被拿下,新猴王登基),在大部分情况下,低级猴无能力、无意愿通过争斗和努力破坏这种等级制度。在猴群分配模式下,根本不存在猴王挨饿的逻辑,只要它还是猴王,就会有吃的,除非环境中提供的食物量不够一个猴子吃时,猴王才会挨饿,在猴王挨饿时猴群内其它猴子已被饿死。
二、传统物质产业的资源分配模式是平等的鸟群模式
彩电价格战是中国产业史上最著名的市场份额争夺战,任何彩电企业只要降价就能扩大市场份额,其它企业为保市场份额也只能纷纷降价,最后持续降价把大部分产业利润让给了消费者,把小企业淘汰。在彩电市场份额争夺战中没有一个企业有特权,每个企业在价格战面前都是平等的。只要敢降价强势和弱势企业都能凭降价扩大市场份额。彩电产业的资源(市场份额)分配方式过程中参与者是平等的,市场份额靠企业降价(蛮力)来分配,每一次价格战不久新市场机会出现后,新价格战再次开打,价格战没完没了,在大部分企业被被淘汰前无法建立稳固的市场秩序,最终留下的少数大企业寡头垄断,留下的大企业在这种平等的制约关系中,不敢冒然提价,一旦提价新的人不会拥入,价格战又要开始,平等的市场地位贯穿始终,由于市场地位平等,稳定的市场特权无法建立,市场地位平等导致资源分配方式靠频繁打斗,频繁打斗导致市场结构不稳定,为了实现稳定,只好靠降低产业的利润率使竞争者无兴趣参与打斗。只有大企业靠大规模生产才能在低利润经下实现盈利,这就是大部分产业最后走向大企业垄断的原因,大企业以低利润大规模生产消灭竞争者,让产业减少频繁的打斗实现稳定。在彩电产业传统经济理论完全有效。
以彩电为代表的传统物质性生产产业,资源分配模式类似鸟群的食物分配方式,在食物面前,鸟群内部任何一只鸟彼此都是平等的,鸟群内无固定的等级次序,也没有依等级次序的高低依次进食的规则,每只鸟靠拼命争夺获得更多食物,能得到多少食物决定于拼抢过程中谁抢在最前面,只要比别的鸟付出更大的努力,就能得到相对多一点的食物。鸟群内永远也建立不起等级次序,每一次食物的分配过程都决定于谁更能争抢,在争抢过程中强壮的鸟会有一点优势,但优势并不明显。弱鸟有时也会靠付出更大努力获得更多食物,使强壮鸟食物减少。
在鸟群分配模式内,由于鸟群中是无等级的平等关系,因此每顿饭每只鸟能得到多少事前并不知晓,要靠打斗来争夺。此种情况下打斗就成了一个重要的决定食物多寡的变量。鸟群里食物分配多少与打斗能力和打斗过程有关。在猴群分配模式下,影响群内成员所得是群内固定的等级次序,群内成员的主观行为不影响资源分配。而鸟群模式下是群内成员的主观行为,会更直接影响群成员的所得。鸟群模式的资源分配模式不确定性大,猴群模式资源分配简单,确定性更大。鸟群的资源分配模式决定于物质性的蛮力,而猴群资源分配方式决定于非物质的精神性等级次序,这种等级次序固定的存在于猴子的大脑记忆中,不轻易改变,猴子已经进步到不靠蛮力打斗分配资源的资源分配模式。鸟群中没有确定等级次序,因此面对食物每一次都要靠抢夺和打斗来分配,这种资源分配方式没有效率,为获取食物所进行的打斗消耗了大量的能力,造成参与者得到的多,获取的少,巴菲特对这种情况有非常形象的描述。巴菲特的伯克希尔纺织,是巴菲特投资历史上最大的失败,巴菲特关于为什么自己投资纺织业会失败这段谈话,颇能说明在鸟群模式下,企业经营的不易:
“Ken与Garry(他们是伯克希尔纺织公司的高管)两个人都极具干劲与想象力,努力地想要使我们的纺织事业经营成功,为了使公司持续稳定获利,他们重新规划产品线、生产流程与通路商配置,但到结果最后一点用都没有用,因为我们许多竞争者,不管是国内或者是国外,全都勇于投入相同的资本支出,使得降低的成本被迫全数反应在售价之上,就好比每个去看游行队伍的观众,以为自己只要踮一踮脚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一样,但当大家都踮起脚后,彼此互相抵消了各自的努力。”巴菲特进一步说道:“一般来说若企业处在产品无法差异化的产业,且客户不在乎其所采用的产品或接受的服务由谁提供,如此产业铁定会面临悲惨的下场,持续的产能过剩无法控制价格滑落导致获利不佳,当产业好不容易面临反弹时,却又是竞争者一窝蜂全面扩张的开始,产业长期处于供给过剩 ,价格再次下滑”
巴菲特点出了,在物质性商品生产产业固有的资源鸟群分配模式下,打斗式竞争永无终结,长期必然是毛利率回归社会平均回报,企业无法获的超额利润。在鸟群模式中,价格滑落和毛利率下降是不能避免的!通过降低成本,通过提高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可以使自己经营的企业拥有超越社会平均回报的目标难以实现,建立稳定的一劳永逸长期优势很难。鸟群模式是所有物质性商品生产企业的资源分配模式,一切生存必须品,一切满足住、行需要的产业都是鸟群资源分配模式。
在巴菲特提供的真实的案例中,揭示了传统的物质性商品生产产业的竞争规律。供应者每一个个体都想尽一切办法创造有利于自己的不公 平竞争,为此八仙过海各显其能,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等方法,会创造出一定程度的不公平形成相对于竞争者 的优势和不公平,但是在物质型商品生产领域,由于最为基础的需求者和供应者相互地位,已经不可改变的设定为供应者讨好需求者,需求者给任何一个参与竞争的经营者提供了平等的机会,让求者以供应者竞标的方式,按照低价优先的原则选择供应者。消费者允许、鼓励供应者之间进行竞争,这将导致在供应者数量足够多情况下,此起彼伏的创新会不断发生,但这些创新的好处都落入消费者的腰包,创新带来的不平等竞争优势总是不可能长期固化。从而在根本上就不会出现某个供应者长期获得不平等竞争优势的逻辑可能。创新和改革所获取的不平等竞争优势总是短期的,不能长期化。创新的长期结果是消费者获得好处,供应者只能回到社会平均回报率上,回到谁也不能压得更低的社会平均利润水平上,在低利润和低回报水平下迫使某些竞争者因为无利可图退出市场,于是某些企业在社会平均回报条件下实现寡头化垄断,成为物质性商品生 产企业的终极竞争之道。
三、不同资源分配模式的深层次原因
为什么有的产业会出现不平等的猴群分配模式?有的产业形成平等的鸟群分配模式?答案是需求!
最基础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活动是为满足人类物质和精神需要进行的生产、销售、分配活动。在这里人类的需要一开始就被分为两种性质不同的需要——精神性和物质性需求。相应的用于满足人类需求的商品和服务也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用于满足物质型需求的商品,另一种是用于满足精神型需求的商品。吃的粮食、穿的衣服、交通设施、居住环境、家庭用品大部分都是物质型消费品。物质型消费品主要是具有了某种物理和化学特性,这些物理和化学的特性能满足人类以及人类社会的某种基础生存需要,人们消费和使用的是商品中的物质属性和化学属性以及机械功能,要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精神性需求所对应的精神性消费品,包括美容美发、婚纱摄影、观光旅游、各种演出、抽烟喝酒、请客送礼都是精神性消费,在精神性消费中又分两大类:

一是满足自我心理感受需要的精神消费,这类精神消费不涉及别人,只涉及自己的享受或者体验某种特殊感受。包括美容美发、婚纱摄影、旅游、欣赏歌舞演出等。另一类精神需求是涉及到自己和群体相互关系的获得,让自己在群体之中处于引人注目的被人认同的状态,请客送礼、炫耀性消费都是以改善自己和群体的关系为目的的精神性消费。
精神经济理论(一)
精神经济理论(二)
精神经济理论(三)
精神经济理论(四)
精神经济理论(五)
“精神文化经济学”类文章:
《投资于中国的压岁钱产业》
《贵州茅台背后的“精神文化经济学”》
《董宝珍:从精神文化视角谈贵州茅台价值》
《从约赌裸奔到“精神文化经济学”》
《被曲解的精神性投资机会》
《从赵本山、潘长江看精神性商品的特殊经营规律》
《罗本岛、储橙背后精神经济现象》
《从精神性商品的本质看茅台外包》
《喜诗糖果背后的精神和情感垄断投资逻辑》
《外滩建筑物背后的历史和精神价值》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