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学——听评《老人与海鸥》随想
(2018-08-12 12:47:07)分类: 小学语文 |
按照语文学科的特点教学
——听评《老人与海鸥》随想
杨柳雪镇中心学校
孙建明
8月12日上午,我在2018年山东省“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研修中观摩了一位老师执教的《老人与海鸥》录像课,并学习了浙江师范大学郑逸农教授的点评,受益匪浅。执教老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精心准备,制作了精美实用的课件,使其课堂教学驾驭和教学过程推进左右逢源、水到渠成。结合郑逸农教授的点评认真分析这节课,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当然,有的做法也需进一步商榷。
一、优点述评,语文课应该这样上
在这节课中,我看到了执教老师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语音清晰、说话亲切、富有节奏感;朗读抑扬顿挫,富有感情;板书工整,极具示范引领性。同时,在这节课中,我欣赏到了语文教学的精彩,领略到了老师对阅读教学的独特理解。
1.语文教学,要上出语文性。
郑逸农教授对《老人与海鸥》之类型课的教学建议是:“该文本出现在思品课的教材里,要按照思品课的学科要求去学习。该文本出现在语文教材里,就要按照语文的学科要求去学习。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学科。要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特定的语言形式去表达特定的情和意。”
《老人与海鸥》这节课很好地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单元导语指出:“学习本组课文,继续学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并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紧扣单元导语,执教老师设计的教学重点是“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老人对海鸥的关爱之情。”同时,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落实了这一教学重点,并达成了教学目标。
2.阅读教学,朗读首当其冲。
郑教授指出,朗读是小学语文学习的基本方式,要“通过朗读理解内容——知道所表达之意;通过朗读体验情感——知道所表达之情;通过朗读想象画面和场景,获得享受;通过朗读感受语言之美,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情;通过朗读揣摩语用之妙,培养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
这节课,朗朗读书声充满课堂,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思考、读中收获语文知识与学习语文的快乐。老师为了加强重点句子的理解,让学生把自己觉得能体现老人对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的句子划下来,再好好琢磨琢磨。学生不但认真划下了重点句子,而且通过一次次朗读领悟句子含义,感受老人与海鸥的真情,完美体现了语文教学特点。同时,为了加强学生的朗读体验,老师提炼文章主要内容改编成一首小诗,既有利于学生把握文本,也有利于学生朗读。
3.朗读感悟,讲究方式方法。
郑教授为我们指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步骤:“第一,在朗读中理解内容,要简洁、准确、全面;第二,在朗读中体验情感,要准确、细致、深入;第三,在朗读中想象画面,要真切、细致、鲜活;第四,在朗读中感受语言之美,要准确、细致、独特;第五,在朗读中揣摩语用之妙,要准确、深入、创新。”这节课,老师虽然没有严格按照郑教授的教学步骤实施教学,但依然体现出了阅读教学的层次性。
语文学习的旨归是在朗读中学习作者是怎么运用语言的,在实践中揣摩自己怎么才能把语言运用好。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在朗读中学习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这节课,执教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逐步理解文意、感悟情感、领悟方法,最终通过抓重点句子让学生感悟到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点滴建议,让明天教学更精彩
1.苦练语文教学基本功,形成课堂教学习惯。
板书、普通话、下水作文、课件制作与文本解读能力被称为当今小学语文教师的五项重要基本功。在这一方面,执教老师的各项素质都不错,欠缺的只是时间的历练和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运用的习惯。如,老师写字工整,却只板书了三个词语。
板书,既要整齐又要美观,还要有助于教学,更要有利于教学内容的提炼和教学过程的推进;普通话,既要规范又要干净利落,只有方便学生字字入耳才行。唯有如此,才能在磨练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炼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忍受住“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孤寂,才能最终实现“有志者,事竟成,百二秦关终属楚”的梦想。
2.加强阅读教学研究,让语文课散发语文味。
郑逸农教授指出:“教师不能教得太主动,学生不能学得太被动。教师不能站在自己教的角度,以演绎法展开教学,不能上课开始就主动找出结论性语句,让学生被动地代入和验证。学习的过程不能变成代入和验证的被动学习过程,而应是发现和探索的主动学习过程。”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等课文的教学。
这节课也存在“演绎、代入”现象,如何有效避免还是下一步的语文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梳理课文内容,使填鸭式教学变成了依照课文内容的生搬硬套;教师的强势地位夺走了学生的时间,让语文味淡了些,也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弱化了。
带着郑逸农教授的点评再次认真观摩这节录像课,让我对语文教学的思考更加深入,也促使我重新审视我的语文课堂,望能在与执教老师的商榷中共同成长。
2018-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