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合作学习”——读佐藤学《学校的挑战》随想
(2017-03-07 22:02:54)| 分类: 阅读随想 |
厘清“合作学习”
——读佐藤学《学校的挑战》随想
孙建明
语文课程标准四大“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曾风靡一时。但教学实践中,操作层面问题频发,小组合作逐渐被老师们冷落。难道小组合作学习是错误的吗?近日,阅读佐藤学《学校的挑战》一书,对合作学习的认识渐趋清晰。
合作学习的组织策略
“合作学习”怎么组织?佐藤学多有论述。“‘合作学习’的小组最好是由男女生混合的四人组成。倘若是四人的话,谁都不是‘客人’,谁都能参与小组的活动。即便是习惯了‘合作学习’,倘若是六人组成的小组,也难以确立起平等参与的学习关系。”“倘若是三人以下则难以出现见解多样的交流。”人员安排是合作学习的基础,为何限定4人,佐藤学多从实践层面描述,没有深层理论阐述。作为吾等草根教师,没有反驳机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没有实践难辨真伪。同时,佐藤学指出:“要实现‘冲刺与挑战的学习’,需要男女生混合编组。在纯粹由男生或是女生组成的小组中难以形成‘合作学习’关系,也难以形成‘冲刺与挑战的学习’。饶有趣味的是,即便是男女混合编组,若是三男一女,是没有问题的;但若是三女一男,‘合作学习’关系就难以形成。”
除限定人数,佐藤学对座位排列也有要求,“课桌椅摆放时也不应当让儿童面对黑板,使每一个儿童分别坐或是双人坐,而是应当排成扇形,使每一个儿童能够彼此看得见面孔的错杂坐为宜”。这与我们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基本一致。但佐藤学指出,低年级学生不适宜合作学习,因为“小学低年级教师同每一个学生的密切关系、互帮互学的经验是重要的。其实,小学低年级儿童唯有在同教师产生一对一的亲密关系之后,才可能建立同学之间的关系。小学低年级的‘合作学习’首当其冲的是,要充分体验教师和课堂共同体的亲密关系”。
限定人数、排列座位是重要的,同时,“‘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取决于能否设定适当难度的课题”。在我看来,这是最主要的。只有教学目标是在学生“跳一跳,够得着”的位置时,才能调动起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才能激励后进生向优等生“询问”。此时,佐藤学提醒我们,“‘合作学习’是借助互学关系形成的”,“互学关系是‘若无其事的优势’关系。在互学关系中的沟通是借助‘哎,这里该怎么理解?’之类的差生问话形成的。倘若差生不问,优等生是不会主动施教的”,“这种‘若无其事的优势’结成的互学关系,是有效发展‘合作学习’的基础”。
合作学习,作为写进语文课程标准的学习方式,我们在基本的操作层面依旧似是而非,不能不说令人遗憾。读《学校的挑战》,看到一缕曙光。
合作中的教师责任
实施合作学习,教师责任几何?首要责任是“设定适当难度的课题”。其实,即使不组织合作学习,也应如此。教学目标的不宜多,不宜深,不宜浅,适合学情最重要。语文主题学习贯彻“一课一得”教学思想,就是简化教学目标,降低教学难度,让学生学透学懂的实例。
其次,依据佐藤学理论,“学校和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上好课’,而在于,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给学生提供挑战高水准学习的机会”。对于我们现在推崇的“优质课评选”“公开课观摩”等,不能不说是一个颠覆。细想之下,也应该这样。教学的中心和重心是学生,课堂教学不是看教师是否教得好,而是看学生是否学得好。有时,“教得好”与“学得好”可以划等号,有时却说不清道不明。不过,倡导“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权”,就给自身素质不高却热爱教育的老师开辟了一个广阔舞台,也有助于大家从公开课上的“教师表现”转移到“学生能否学会”上来。当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到“学生的学”,就不会“教师讲得多”了。佐藤学指出:“老师之所以‘讲得太多了’,恐怕是由于教师还没有真正确立起‘以倾听儿童的声音作为教师同儿童关系的基础’的缘故。”上课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听课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大家都把目光投到学生身上,学生焉能学不好?
理论是灰色的,课堂是变化的,有时,学生难以令人满意,佐藤学坦言:“大凡学生喋喋不休的课堂,几乎所有这些班级的教师都是废话连篇、信口开河的。”教师优劣,无心评说,只是,佐藤学告诉我们: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学习,即尊重儿童。
学校不能没有老师,合作学习不能缺少老师的指导。可以说,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作用无人替代。
改革中的学校责任
面对曾经热火朝天,后来销声匿迹,最近部分教师跃跃欲试的小组合作学习,佐藤学给我们泼了一瓢冷水,“在学校,实现每一个学生学习权的责任中心是校长。正因为如此,欧美国家的小学学生数一般控制在一百五十人以下”。也就是说,在教学改革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校长,而非教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的学校变革风起云涌,但胜少败多。佐藤学指出:“学校改革的艰难是由于对学校改革的困难认识不足所致”,“学校改革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仓促变革导致的失败”,“唯有洞察了学校改革的难处,才能获得变革学校的现实的期望”。其实,自古至今的改革变法,胜利者有之,失败的也不少,勇立潮头的改革家悲剧收场的更不在少数。商鞅变法后被五马分尸,戊戌六君子饮血菜市口,都是血的警示。因此,不论校长主导的学校变革还是教师主导的班级改良或学科教改实验,步子不宜大,小步慢跑,少走弯路歧路才好。据说,江西弋阳的语文主题学习实施两年来,只做“1+X”模式中的“以文带文课”,待做出成绩后再纵深推广,这不能怪其小心翼翼,只能说明其深谙改革之道。
学校改革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但离不开教师,因此,佐藤学告诉我们,“学校改革的目的是保障每一个儿童的学习权,保障每一个教师作为教育家的成长”。学校成就教师,教师亦成就学校,最终成就学生。在学校变革中,佐藤学提示我们两点:其一,“学校必须是开放的空间。在一年里从不进行公开教学的教师,即便其工作如何出色也不得担任公立学校的教师。因为,这种教师尽管工作出色,却把儿童私有化、课堂私有化、学校私有化了”;其二,“教师们或许认为,热衷于校本研修,就会产生好的学校、好的教师、好的教育——也许这是一种朴素的信念,但我是不敢苟同的。越是热衷于校本研修,学校越是扭曲,教师越是扭曲,教育越是扭曲”。
面对学校改革的艰难,既要重视佐藤学的忠告,也要看到中日文化与教育现状的差异。只有立足实际,勤于实践,小步慢走,勇于修正自我,才能走出特色改革之路。
阅读佐藤学《学校的挑战》,终于对小组合作学习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愿我带着这种认识回归课堂,提升学生的学力,促进我的学生成才。
2017-3-2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