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9、二走翁巷村

标签:
吴文化东山古村翁巷古建筑古雪居 |
分类: 东山岛 |
369、二走翁巷村
去年10月的一天我去了翁巷,才隔两天又走进了东山翁巷。一进村,几个老人就认出了我。老远就说你怎么又来了?既觉得奇怪又觉得亲近。我确实为什么要连续前后两次进翁巷村呢?没有搞清楚的事情总觉得难以入眠,总觉得心里不踏实。翁巷究竟指哪里?为什么年轻人都不知道?传说的湘云阁、瑞霭堂、古雪居又在哪里?这些古建筑故宅究竟是些什么人建造的?他们的前世今生怎么了?
我在村子中心的场地上再次见到了那群村里的老人,他们热情的给我介绍,议论纷纷,我都搞不清听了谁的好。总算最后弄清几点要领。1、瑞霭堂在东面的小街上,2、古雪居顺着村路往山上走,哪里有一座香花桥。3、翁巷是指一个村子,并不是单指一条小街巷。4、所谓上席、中席、下席并没有一个明显划分,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也不清楚。
与这些村子里的老人交流过以后,也大致弄清了翁巷的一些历史变迁。据记载:翁巷形成于明代中期,翁氏祖先翁笾,经商致富,即在是地出资构宅,其子侄辈亦相继于左邻筑宅,形成了一条长巷,因皆翁姓,被称为翁巷。其后,其他大姓亦纷纷于翁巷择地建宅,楼堂厅馆,栉比鳞次,里巷井然,出入处有更楼巷门,今虽俱废,但古建宅第犹有残存者。
先去瑞霭堂,右手拐弯,顺着一位老人的指点走。拐了两个湾,在松风阁的东面很辟静的一条小路,路口就是瑞霭堂。大门是铁栅栏,里面一个院子,堆满了石条,往里看还有一重门。据说瑞堂里面没住人,大门钥匙是对面一户人家保管的。与对门的主人商量,想进瑞霭堂看看,但是对门主人就是不答应。推说门内有一条狼狗无法开。商量不通,我也就沿着围墙走了一圈,没有看到里面究竟如何。
接着我就顺着三号桥,(不是单指这顶桥,而是指那条村路,有的认为这条村路就叫翁巷)也就是所谓的翁巷往上走。路上碰到一位住在翁巷街上的87岁的俞姓老人。据老人自我介绍过去在吴县政府机关工作,担任过吴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他认为上席是指从坪磐往北到山脚下,中席是指横向的那条街,下席是指从中盘往下直到长泾浜。至于先有席家还是先有翁家那就说不明白了。
离开村子,绕过翠峰坞农家乐,有一条水泥小道伸向山坡。往山上走,路两旁是郁郁葱葱的果树,桔黄的洞庭桔挂满了枝头。小路上很静,除了山风和鸟鸣没有杂声。偶尔有一辆小三轮或者电瓶车经过,那是采桔的村民,有的还带着收音机,老远的就听到传来歌曲声。走了一段路,有个三岔路口,左手边可以通向古雪居,右手边通向纯阳殿。我先走向右边小道,弯弯曲曲直到纯阳殿,殿阁还在修造,据说是村民自己投资的。筒瓦屋顶、龙吻屋脊、重檐歇山顶,远望气度非凡,看来这里的村民很富裕。我回到三岔路口又向左边山路走去,山路逐渐向上,桔树铺满了山沟山坡,黄澄澄的衬着蓝天惹人爱,我不停地拍摄,想把那种洞庭特有的风光存入记忆中。
终于到达水泥路的终端,据老人们告诉我这里应该就是古雪居了。《东山志》记载:“古雪庵(亦称古雪居)。在翠峰坞翠峰寺西,饮月亭之下。始建无考。文革中拆毁。” 这里古代有翠峰禅寺,还有东山翠峰坞范蠡隐居地,而《百城烟水》称:“古雪居,(取诗“古雪光无际,照君清素心”之意。)在翠峰寺后,康熙初建。”各种说法都有,问老人也问不清,都说建筑早就没有,那怎么去认定地方呢?只说水泥路终端就是了。那什么叫古雪居呢?各人各说也解释不明。我听了这些说法后的只是弄清了古雪居是个庵堂,是某个高僧修行的所在。只是因为与世隔绝而且时代久远,大家有点模模糊糊。那古雪居是否就是翠峰禅寺呢?也不清楚,只说其下有一座香花桥,还有古井。桥我是找到了,石拱桥附近有三四棵银杏,高高大大,应该是寺庙的古树。旁边还有两座新建的坟墓,不是古墓,怎么会建在古雪居呢?还是没人管的原因吧。
古桥是青石拱桥,没有找到文字,桥下有涧水,如果雨大有山涧水的话,应该会从此桥下通过。桥年久失修,已经不但破烂而且堆满了柴火,长满了野草。至于古井我没有去注意,应该还在。
继续往上攀登莫厘峰,但爬了一段山,居然没有路。但听到有歌曲传来,心向往之,继续往上果然看到一位采桔的山民席地而坐,神情专注在听收音机。他告诉我走错路了,应该不过香花桥就往左拐,有砖砌小路可登攀。我老老实实按照指点继续登山。但是很遗憾,又走了上百米的山坡,只见树木茂盛砖砌小路也消失了。一看时间不早,已经是11点多了。只能回头下山,等以后有机会再来爬山。山区野路确实不易找,我以前也是多次迷路于此种场景,在山路上一而再、再而三,反反复复也找不到山路。
从古雪居回到村子里,上次来紧闭大门的修德堂大门敞开,里面有人了。一时高兴推门而入,发现是几位搞建筑的工人在里面烧饭吃。一聊原来这个房子已经卖给私人,老板准备重新翻造,因此请了这些工人。修德堂虽然破败,但是依然看得出过去是一所相当不错的建筑。
修德堂的外面有一片水面,水南面的建筑向北突出在水中。突出的地方砌了一堵山墙,有黑色的三层马头墙。这建筑本来应该有一座桥与北岸相连,桥已经没有,这里就是历史上相当有名的湘云阁。据说是翁澍的父亲翁彦博在明末清初所建,也是翁巷标志性的建筑。据《东山志》记载:“湘云阁在翁巷,明末清初翁彦博(翁澍之父)所筑。以湘妃竹布地成纹,斑斓陆离,如锦缀绣错,中藏法书名画、彝器古玉甚富,堪与倪元镇清閟阁相比,现在已不存”。现在只是有村民指给我看,才觉得隐约有三百多年前的风光。
东山民居是一组古典建筑宝库,只是我们常常不在意,没有当成宝贝来看。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使得保护继承成了一个难题。
202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