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4、木渎的水木渎的桥

标签:
吴文化走读苏州木渎古镇、古桥今韵 |
分类: 木渎镇 |
344、木渎的水木渎的桥
木渎古镇是著名的水乡,桥梁也是不少的。至今仍保存有不少的古桥,每到春暖花开或者大雪纷飞,来木渎欣赏古桥的雄姿肯定有绝妙的感觉。
木渎的河流主要有东西两条,一条是胥江,来源于太湖胥口一路浩浩荡荡至木渎穿越镇中心,可以称之谓市河。木渎老街就此枕河发育,形成苏州西部第一大镇。
镇西首老街上第一顶桥即西津桥。清诗人吴溥《西津望月》诗,“水环小市石桥横,清旷偏宜得月明,一片秋光漫楼阁,知谁望远最多情”。描绘了西津桥秋光月色美好意境。西津桥又名永平桥。是一座花岗岩单孔圆弧拱石桥,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它跨越镇西街西端胥江河,联通南北要道。桥洞高敞,便于行舟。拱圈轻薄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桥面平坦,可供坐歇。
西津桥桥面上千斤石镌刻有法水图案,桥洞上端龙门石为浅雕坐龙图案。桥联一副:“立马望苏台,山翠万重拱虎阜。扬鞭来震泽,风涛千古泣鸱夷”。此桥里人茅郊于明万历年间创建,清康熙二十年(1681)东山吴序商重建,改名永平桥。清同治十三年(1874)四月,镇济善堂募捐重建。现此桥的桥名为国民党政府主席林森题词。此桥工艺精良,桥形美观,空腹玲珑,宛若长虹饮涧,酷似彩练跨江,为江南水乡古镇木渎增添了无穷的诗情画意。每当月光初现时,影映碧水,景色分外动人。
市河北面也就是木渎西街,是镇的繁华商业中心街道,很多大户巨屋集中于此。严家淦祖上最早就居于此,至今还保留着故居。西街到市中心处有平行两顶桥,一是西安桥,往南去就是南街。另一顶就是东安桥,往南连接的是邾巷。本来东安桥往东到翠坊桥全是小猪行,因此人们把东安桥俗称为猪行桥。而且桥堍下的弄堂,也被人们称为猪行弄了。后来因为“猪行”两字名称不雅,被文人用 “邾”来代替“猪”字,把“行”字改为“巷”字,这样一改猪行桥就成为邾巷桥了,“猪行弄”也就成为“邾巷弄”了,邾巷桥和邾巷弄就此在木渎一直沿传至今。
而在东西安桥之间,一条河道从西北流入,并入胥江,这就是香溪。西街跨过香溪与中街相连的这顶桥,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斜桥。跨香水溪上这顶斜桥始建于宋皇祐四年(1052),原为单跨石拱桥,因桥身相对胥江略斜,故名斜桥。这桥本来也是石拱桥,1975年10月修建为水泥桥梁。
市河(胥江)合并香溪水继续往东,穿过木东公路。而连接木东公路的这顶桥就是木渎标志性的桥梁翠坊桥。木东公路建于1956年,换句话说1956年之前这里没有公路,也仅是小路,因此过去翠坊桥很小,但她却是划分木渎镇东西的标志。翠坊桥往西就是中街,往东就是东街。东街靠着胥江延伸到镇东头,据记载,这里原有木渎建于明代的城堡——敌楼,传说是明嘉靖年间防备倭寇的建筑,解放后被拆。现在有两棵大树,还可以找到大致的位置。
胥江继续往东就是现在的金枫路附近,过去靠近西跨塘,原有同春桥。位于镇东部,跨越胥江河,壤接动力厂路。这桥始名西跨塘桥,继名兴福桥,宋淳祐六年(1246)建。明嘉靖初,废。崇祯三年(1631)重建改名崇祯桥。清康熙间重修,改名崇政桥。道光二十三年(1843)又重建,同治二年修建为石拱单跨桥,因与行春桥同一天修建,故名同春桥。1968年拓宽胥江运河,改建为水泥桥,改名新苏桥。1989年重建,复名同春桥。
再回过头来看木渎镇上大家最熟悉的山塘街。山塘街就是沿香溪河的小街,这条起源光福东崦湖的河又名香水溪、香溪河。木渎镇雅称香溪,也就因此河得名。相传西施和宫女们在宫中每日用香料沐浴,这些水流入山下河中,日久脂留不退,满河生香,故名香溪。香溪水西从光福、善人桥而来,抵吴宫遗址,东至木渎山塘街斜桥口,汇入胥江。由于香溪是山溪水,而胥江为太湖水,一清一浊,一缓一急,两脉水流在斜桥之下汇合,形成 “斜桥分水”的奇观。香溪又称山塘河,我们小时候远足灵岩山,常常沿着山塘街直达山下。山塘河上有若干顶小桥,从西往东有永安桥、王家桥、西施桥、跨越鹭飞浜上的鹭飞桥、虹桥、一直到斜桥为止。
其中横跨香溪河最有名也是最古老的要算永安桥,位于镇山塘街北端的王家村严家花园前。明弘治十年(1497)傅潮建。是一座单孔拱形花岗岩石桥。桥梁头上均刻有阳文“一把莲”。图案工整,雕刻精细,拱圈内有“放生河,禁止采捕”的字样,至今清晰可见。桥身高耸,葛萝垂挂,古桥显得更加拙朴。该桥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霜雨雪,但至今仍然完好,仍然普渡众生,实为不可多见的明代古桥,今是文物保护单位。而往东连接公路的王家桥则是新建的公路桥,与永安桥并行相距100多米。
至于西施桥也是新建的,但是这桥造型很别致,名称也好听,常常被人作为摄影背景摄入照片中。
除了胥江和上塘河上的桥梁外,古镇的南街也有不少的古桥梁,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富有传说故事。从上塘街跨过虹桥往南走过书巷,就是西安桥,桥南就是南街,南街的起首西边有一顶小日晖桥,与苏州胥门外的桥同名。这顶小日晖桥往西可以通向姜窑路。据志载,胥江从太湖出胥口往东,横贯木渎全镇。很早以前,镇的东西两头胥江南岸各有座石灰窑,在东的名东窑,在西的因窑主姓姜而名姜窑,两窑附近的村庄因窑得名为东窑村和姜窑村。传说姜窑建窑时,需要很多土方作窑基,当时的窑工在村口的胥江河南岸就地挖土,等到窑建成后,这段地方已经挖出一个很大的水潭,此潭也因姜窑而得名为姜潭。在潭的南边河滩上,有一片树林,林中还有一座猛将庙。绿树掩映着黄墙,环境优美,湾潭内形成为一个天然的避风良港。因为离木渎镇老街特别近,这里逐渐成为渔船群的落脚点。
“姜潭渔火”就是如此形成,成为木渎十景之一。每日夕阳西下时,众多渔船陆续返航停泊在姜潭湾内。登上西安桥(俗称“西桥”)在茫茫暮色中,放眼四去星空灿烂,点点渔火似一串串美丽的火花撒落在胥江水面上,与闪砾不定的繁星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奇特瑰丽的景观,美不胜收,使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在元宵、中秋两大佳节之时,姜潭南岸猛将庙那里有一杆高大的旗竿,入夜吊起层层塔灯,其时,星月、塔灯、渔火相互交辉,争奇斗艳倒映在姜潭水面上,使“姜潭渔火”景色更加绚丽多彩而迷人。清代诗人吴溥曾写下了《姜潭渔火》诗一首:“晒网船头日近残,夜来蓬底话团圞,自缘怕涉风波险,只守寒灯傍旧滩。”这就是“姜潭渔火”的最好的写照。
木渎的南街是最老的老街,西有一条平行的河道。河面上有四顶古桥,除了小日晖桥除外,从北往南还有廊桥、吉利桥和张家桥。廊桥据说与南街的富户冯家链的小姐有关,是一个很凄美的故事。因为要叙述这段故事篇幅太长,我因而另有博文。吉利桥虽然很小很普通,但他的历史也很悠久,结构很特殊造型很优美,且桥西首有一个经幢,说不定也有一些被人遗忘的故事。至于张家桥,附近的居民则称是比吉利桥建筑年代更早,细看桥柱可以发现几个字: “道光五年孟秋吉日”,说明这桥至少有近200年的历史。
木渎古镇,水长桥多,古风流韵,令人回味!
2019-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