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2、沧浪亭不是私家园林——品读园林43

标签:
吴文化沧浪亭宋荦历史沿革 |
分类: 园林类 |
沧浪亭不是私家园林——品读园林43
——清康熙年间历史沿革之三
沧浪亭到了1684年,江宁巡抚王新民在此建了苏公祠,以纪念宋苏舜钦,这是清代沧浪亭第一次作为祠堂面貌出现,之后这里陆陆续续建过不少祠堂,苏州园林与祠堂密不可分的关系从清代开始蔓延推广。
康熙三十一年到四十五年,宋荦在苏州当江苏巡抚。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宋荦因为仰慕苏舜钦,只能“日披图乘,得宋苏子美沧浪亭遗址於郡学东偏,距使院仅一里。”也就是说宋巡抚不知道沧浪亭在何处,只能看史志查地图才弄清沧浪亭的大致位置。可见经过了明清的社会剧变,沧浪亭已经不复存在而且知道的人也没有。
宋荦在空余时间,特地去寻访苏苏舜钦沧浪亭遗迹,
《重修沧浪亭记》在哪里?大家可以看到,此碑在大门进入的左手边空地上,是宋荦起草命其子书写的。这块碑文后面还有关于捐款集资购置沧浪亭田数,各地共置买地块多处,共约70亩田地供作为祠庙的开支和沧浪亭修缮费用来源。
宋荦是谁?宋荦在苏州享有盛名,关于他最熟知的事迹是光福香雪海。1695年也就是清代康熙三十五年那个雨蒙蒙的春天,江苏巡抚宋荦,携杖来到光福踏春,顺道登上了吾家山。他站在山头上抬眼一看,四周青山连绵,十里梅花如万丈红霞,人犹如在花的海洋中。宋巡抚诗意顿起,出口成章,念曰:“探梅冒雨兴还生, 石迳铿然杖有声。云影花光乍吞吐,松涛岩溜互喧争。韵宜禅榻闲中领,幽爱园扉破处行。望去茫茫香雪海,吾家山畔好题名。”当时身边的随行之人请求宋巡抚留下墨宝。这就是流传至今的“香雪海”三字。而那首诗的最后两句也长留在巨石上,跻身在茫茫梅花之中,给我们留下无限的遐想。当时香雪海盛名之下不但士农工商人人皆知,就连康熙帝玄烨也慕名先后三次来此探梅。康熙之后乾隆帝弘历也不逊色,先后六次到光福探梅步入吾家山中,并且御笔写下墨宝。两位皇帝共写了13首梅花诗,刻字成碑,如今漫步上吾家山依然看得到其中的一块诗碑。
除此之外,宋荦还是一位文史十分出色的官员,还亲自考证撰写了《沧浪亭小志》,作为他在苏州对沧浪亭的奉献。苏州图书馆收藏其书。
康熙五十八年己亥夏(1719年),康熙皇帝南巡到苏州,江苏巡抚吴存礼记载:“特蒙圣恩赐以御制诗一章,轸念穷黎,勉尽厥职……不敢自私,欲镌诸石,以宣扬皇上德意,为三吴士林光宠……遂饬工庀材建御书碑亭于其中。”其实吴存礼没有看清康熙的全部意思,全诗既肯定吴存礼抚吴的政绩,及皇帝对黎民百姓的关怀,同时也包含着对吴存礼等官吏的德行人品存有担心。这亭中用玻璃罩着三块御碑,中间一块大碑上刻着康熙一首御诗:
曾记临吴十二年,文风人杰并堪传。
予怀常念穷黎园,勉尔勤箴官吏贤。
还有一副康熙书赠给吴恩礼的对联:“膏雨足时农户喜,县花明处长官清。”上联反映康熙重农爱民、俯察庶类的思想;下联典出潘岳治河阳的故事。西晋时潘岳任河阳县令,号召农民多植桃柳,被称为“县花”,是古代官员关心百姓生产的典型。康熙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有德有为的君主,在处理政务中不尚空言,讲求实效,澄清吏治,亲任赏罚。康熙借用此典,以鼓励地方官员清正廉洁,勤政为民。
吴存礼在苏州江苏巡抚任上六年,从康熙55年直到雍正元年,也重修了沧浪亭,造了这个御碑亭,并且还在大门右手边保存有他亲手撰写的《重修沧浪亭记》碑文。但是遗憾的是他的德能并不被苏州百姓和士绅们所公认,反而为了自己的仕途,从康熙年间到雍正初年曾不断的向朝中的显贵要员等行贿。因此后来的五百名贤祠中没有他的名字。
到了雍正七年,尹继善任江苏巡抚,期间曾书写“近山林”横匾,悬于沧浪亭门楣。这可能是沧浪亭第一次以园林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尹继善从雍正到乾隆年间多次到苏州任江苏巡抚或者署理江苏巡抚,在苏州留下很多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