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粉墙黛瓦还是乌墙黛瓦——吴地拾贝之49
标签:
吴文化粉墙黛瓦古建筑苏州街巷 |
分类: 淡淡的过去 |
粉墙黛瓦还是乌墙黛瓦
苏州城市门户杂志的博客说: “不管是身居街巷的老苏州人,还是游走苏州的过客,都习惯了将‘粉墙黛瓦’用作苏州这座城市的关键词。”
苏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办法就规定,“古城保护范围内的建筑形式、体量、高度和色彩,保持苏州建筑固有的体量适中和适度、造型轻巧、色彩淡雅、清幽整洁、粉墙黛瓦的特色,体现苏州古城的传统风貌”.
苏州市市区农村民居私有住房建设规划管理暂行规定也明确:“建设立面形式以苏州传统建筑风格为主,粉墙黛瓦的建筑色彩。”
中国建设报(2013-05-27)在《苏州古城建筑“粉墙黛瓦”拒绝浓重色彩》一文中也说:“粉墙黛瓦”是苏州古城的特色之一。苏州相关规定明确,古城建筑物外立面的色彩应该以黑、白、灰为主。
据新华报业网2014年11月07日在《小桥流水水依旧粉墙黛瓦瓦如故》一文中也是说: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隅,是苏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如今的平江历史街区仍然基本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以及“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独特风貌,并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
以上摘引可以说很有代表性的语句,定调为苏州古代传统建筑特征之一就是“粉墙黛瓦”。但真实的历史并不如此,苏州街巷外墙的色彩在古代,至少说在清代至民国并不是粉墙,而恰恰相反而是以黑色为基调,也可以称之为乌墙黛瓦。我问过不少苏州老人,但是遗憾的是很多人已经没有了印象。也有人向我提出疑问,如果说街巷有黑墙和粉墙,那之间的比例是多少?我只能回答说苏州城里不管是大户人家或者小户人家,房屋的外墙基本上都是黑色的。是用一种当时所有人家烧灶后的锅底灰当作涂料,刷在外墙上的。这种外墙的黑色,随着清末西洋文化的进入而逐渐减少,但是传统的古建筑依然顽强地保留着。在解放后的50年代苏州城里还是能看到很多黑墙,只是在新修的房屋中才逐渐的演变。直到1958年前后,因为苏州城内烧灶的消失,煤球炉的推广锅底灰彻底地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石灰水刷的白墙。
黑墙和白墙(也就是粉墙)究竟孰是孰非?究竟古代苏州为什么用黑色为外墙色调?这可能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论题,有待继续研究。但浅显的道理可以说是因为苏州社会上主流是藏而不是显,是那些大户人家采用了低调和深沉的色彩,是因为城市街道不喜欢白色反光,是因为黑色涂料是苏州人最常见的最容易得到的,也是最廉价的锅底灰等等。
如果是一位40年代或者50年代生活在苏州街巷的人,应该都可以记得苏州的主色调是黑色的。那种黑暗的小巷我至今记忆犹新,外婆家的楼房外墙是黑黑的,在小巷深处一直既是我的最美,也是我的最崇敬的。每次走过那种黑墙的祠堂和深深的小弄堂,我都会一种敬畏和压抑感觉。我们小时候暑天乘凉晚上听着那种鬼怪故事,就会联想到那种黑黑的高墙。时代在演变,50年代后期街巷逐渐变得明亮了,墙体变白了。不管是新建的房屋还是旧的建筑经过维修,都变得明亮和粉白。街巷里的黑墙逐渐消失,我们都觉得很正常,新时代体现出一种光明正大,过去的黑暗正在逐步被改造。几十年悄悄的过去了,我们的大脑中已经对黑色墙体淡忘了。直到有一天看到“粉墙黛瓦”成为苏州传统建筑的风格,看到很多的专家权威论述苏州的“粉墙黛瓦”,才想起过去的城市里黑黑的墙体,想起苏州传统建筑风格的真与假。但已经为时已晚,黑墙在苏州已经是很难一见。
2017-01-17

由巷的黑墙面

由巷十九号

黑色墙面

由巷的竹丝库门

黑墙的小弄堂

获取的老照片,依然留下一些黑墙的痕迹

已经没有踪迹的苏州水巷过家楼,只能看老照片

不多的黑墙面。老照片大概20世纪五六十年代

钮家巷口那座黑色的墙面,照片是上世纪七十年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