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35、话说廉石之谜——姑苏原味30

(2015-03-11 14:21:54)
标签:

吴文化

摩崖石刻

文庙

廉石

分类: 姑苏区

话说廉石之谜

    苏州文庙中有一块巨石,上刻 “廉石”二字。此石2米多高,宽1米多,厚2尺余,重3吨左右。这是东汉末吴门陆绩去郁林当官,卸任回归故里时,身无旁物,怕因船轻不胜巨浪,只好让人搬取一块巨石镇压船上,这才得以起航。渡海的“镇船石”之后被人称为“郁林石”,明代后又被称为“廉石”,且至今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查阅史书,此事确是如此说。《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陆氏在姑苏,其门有巨石。远祖绩尝事吴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取石为重。人称其廉,号‘郁林石'。世保其居云。”到了宋代朱长文编篡的《吴郡图经续记·卷下·园第》中就此记下说: “陆氏郁林石,初,陆绩事吴为郁林太守,罢归无装,舟轻不可越海,取巨石为重。至姑苏,置其门,号为郁林石,世保其居。唐史书之。” 朱长文的这段文字也是抄取新唐书,只是增加了几个文字“至姑苏,置其门”而已。

    时至明代,监察御史樊祉巡视苏州,大概也是从史志上得知陆绩其人其石。便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命人将这块重达6000多斤的花岗岩石,从陆绩故居门前移至都察院左侧,亲自书写“廉石”两字,令匠人勒石。另附小字落款:“弘治九年岁丙辰夏六月吉旦赐进士第文林郎巡按直隶苏松常府监察御史河南胙城樊祉立”。这样一来,郁林石变为“廉石”,并供奉在观前街西的察院场口,建亭复盖供人瞻仰,用来警示官吏。相传明朝弘治年间,陆绩的故居临顿里(大致在拙政园这一带)早已变为民居,监察御使樊祉来搬运郁林石时,因年代久远此石已深深陷入泥土中一半,是深挖泥土后才把此石搬运至察院场的。

    到了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陈鹏年任江苏巡抚时同样十分仰慕陆绩的清廉,又将“廉石”移至苏州府学(苏州文庙)之内,供读书人观瞻,让后学以居官清廉的陆绩为楷模。到了解放后,周恩来总理在世时,听到“廉石”的故事后,曾对当地政府指示要妥善保存好这块石头。一块极普通的石头,跨海过江经过了几千里的奔波,又历经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变迁,至今仍完好无损的屹立在世,这实在是一个奇迹。要想弄清这块巨石所能传递的信息,还需要真正了解一下陆绩这个人物。

    廉石的主人陆绩(187-219年),字公纪,汉末吴人也就是苏州人,汉庐江太守陆康之子。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陆绩也是苏州五百名贤之一。著名的24孝故事中的一个《陆郎怀桔》说的就是他。据传他六岁时,跟随父亲到九江拜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在地上,袁术嘲笑他说:“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往怀里藏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觉得十分惊奇。后人因此将怀藏送予母亲的橘子,称为“陆郎橘”或“陆氏橘”,作为孝亲的典故。

    公元208年冬天,孙权任命21岁的陆绩出任岭南地区郁林郡太守,加偏将军衔,给兵两千人。郁林即是今日玉林地区。 “郁林”原来写作“鬱林”,简化字实施后鬱林简化为玉林,又因鬱与郁同音同义,所以也把以前的玉林称为郁林。郁林地处边陲,土地广袤,气候炎热,时疫痢疾蔓延肆虐,环境艰苦。陆绩到郁林后带领民众筑固郡城,修水利,挖水井。还经常跋山涉水巡视各地,体察民情,轻徭薄赋,减轻疫情传播,深得百姓尊敬和爱戴。当时的百姓出于对陆太守的热爱,把陆绩开凿的井称为陆公井。南汉时判史刘博古念陆绩怀桔孝母之孝道,遂在井边栽桔一株,故陆公井又称桔井,乡民人就将此井叫作怀桔井,并将此地地名亦定为怀桔坊,直到民国,贵县知县广东东莞人蒋航还将这一带定名为“桔井名区”,至今牌楼尚存,可见陆绩在此间的影响何等深刻而久远。

    陆绩清贫如是,身无长物,归苏不久的建安24年(公元219年)即英年早逝,年仅32岁,归葬阊门外太伯庙西。遗下年幼二子陆宏、陆叡与幼女“郁生”,生活无着,遂由陆绩侄子陆瑁迎养。千余年后,陆绩与吴丞相顾雍一起入祀沧浪亭吴郡名贤祠。

以上就是廉石也就是郁林石的主人的故事。时至今天,虽然说今人大为赞赏此人此事。但历史往往也有很多未解之谜。

    其谜之一:从广西郁林地区到吴中苏州城,山高水长,几千里的古道难行。是时,陆绩走水路,沿郁水(西江)东下,出珠江口,再取海道北上直到长江口返苏。陆绩离开郁林时,夫妇幼儿除有简单行装和几捆书籍外,无东西可带,以至舟轻不胜风浪,难以入海航行。陆绩只得令船工搬取巨石压舱,方得以平安返归故里。但是巨石压舱还不如碎石或者砂石压舱好,一是稳定,船不易晃动。二是巨石搬运不易,三吨以上的巨石,决不是几个人肩扛可以胜任的事情。

    其谜之二:就算是3000公斤的巨石压舱,能顺利从长江口进入娄江。娄江毕竟不是大海,海船无法通行,陆绩一家需换内河小船直达苏州城。3吨重的巨石当然应该留给海船回去,有必要冒着危险把这么大的一块巨石搬入轻舟,载入百里娄江,再搬进娄门内陆府家中吗?而海船毕竟需要回广西,更需要另找巨石。这样既不实际又耗时耗力的做法,实在难以想象。我们可以比较一下,直到800多年后的宋代,朱缅从太湖中运送一块巨大的太湖石居然要花费千余劳力年余时间,汉末清廉贫困的陆绩究竟是如何运输“廉石”的呢?

    郁林石在当时的东汉末年,除了压舱完全是无用之物。这么搬来搬去,对于这个既年轻又有病,况且清贫如洗的陆绩来说,实在很不现实而且不可思议。

2015-03-11

235、话说廉石之谜——姑苏原味30

清《吴趋访古录》中关于郁林石的记载

235、话说廉石之谜——姑苏原味30
沧浪区政府在进行廉石教育活动
235、话说廉石之谜——姑苏原味30
位于苏州文庙中的“廉石”
235、话说廉石之谜——姑苏原味30
玉林市的桔井名区牌坊。
235、话说廉石之谜——姑苏原味30

宋朱长文的《吴郡图经续记》中郁林石记载
235、话说廉石之谜——姑苏原味30

《新唐书》中关于郁林石的记载是在陆龟蒙的传记中的。

235、话说廉石之谜——姑苏原味30

宋代史志《中吴纪闻》中关于郁林石的记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