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2013-04-05 19:55:38)
标签:

昆山正仪

黄幡绰

青团子

吴文化

走读苏州

分类: 别样风景

寻访正仪三宝

    昆山正仪镇听说有三件宝贝,代表了苏州一地悠久的文化历史。这三件宝贝就是绰墩遗址、并蒂莲、正仪青团子。分别代表了苏州的古文化、雅文化和俗文化。

    我们首先走访了正仪镇北面的阳澄湖边的绰墩遗址。这里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碑,有宽把杯等出土文物的石质模型。因为这里原来是唐代著名优伶黄幡绰的墓地,因而留下了绰墩的名称。直到了五十年代,在此挖土烧砖的过程中,发现了不少陶器碎片,这才引起重视。从82年直至2004年,有关考古部门先后在此发掘过七次,但是否已经把遗存文物全部摸清楚,尚难定论。七次发掘的遗存有宽把杯、涂漆木胎器,已经炭化的稻谷、稻田和墓葬等等。证明了苏州地区从马家浜文化、松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直到吴文化的完整历史。吴文化历史的延伸性在绰墩这里再一次地得到证明。

    绰墩山的周围还有其他时代的文物遗存,除了黄幡绰的墓地遗址之外还有唐代高力士的衣冠冢和有元代顾阿瑛的金栗庵遗址,完整保存至今的有建于明代的广灵桥。广灵桥在绰墩山广灵庵前,俗称二石桥。明万历四十年(1612)支守礼建,知县祝耀祖有建桥记。至今桥梁保存完好,为正仪最古老的拱形石桥。桥东原有二株650年的古银杏树,是古代由傀儡湖入绰墩港的水上航标,现还存活一棵。现在这里已经修建了一个小小的公园,一个在顾阿瑛金栗庵遗址上修建的村老年活动室。绰墩山村树木葱绿、百花齐放、名桥古木,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十分美好的印象。

    鉴于不清楚绰墩山的遗址究竟在何处,我们找到了一位当年挖土烧砖瓦的村办厂长。这位老人姓顾,已经有78岁了。绰墩山遗址的发现,发掘开挖的全过程都是他的亲历。真正的绰墩山并不是如今树碑的地方,而是在保护碑的北面大概近200米的公路西面。绰墩山面积有近十亩地大小,高度在7-8米上下。墩的北面是一条小河浜,山墩延伸到河边。老人领我们走到绰墩山的原地,土墩早就不见,那里现在是一片荒地。荒地上有一家农民自己建的小庙,关着门。这里乱草丛生,垃圾遍地。老人说几十年了,绰墩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土墩已经全部被挖干净,不留一点痕迹了。

    离开绰墩遗址,我们来到了正仪镇老街。正仪镇是千年古镇,虽然现在没有千年的遗物古迹,但是几百年前的历史遗存还是比比皆是。

    首先老街上有好几座古桥,横跨在市河也就是渭塘河上。景福桥旧名中新桥,又名中津桥,初为木桥。康熙四十六年(1707)里人朱光远等改建为石桥,徐昂发曾为建桥作募捐疏。因座落在旧街中段,俗称“中心桥”。建国后政府两次拨款修理,至今保存完好,目前是昆山市文保单位。

    寿安桥跨渭塘河,明洪武初顾原纯建。原纯字寿安,桥由此得名。清康熙八年(1669)黄贞孟、徐希夫等重建,宣统《信义镇志》,有黄泓寿安桥记。宣统三年(1911)正仪农民抗租,与昆山催丁发生冲突的流血事件就在寿安桥西堍。建国后政府曾3次整修,至今保存完好。

    百禄桥旧名汤家桥,在小港北岸。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里人建。该桥北有“落星潭”,桥基南北各有一幅对联,南面为“星潭泒衍娄江秀,西鹿源从天堑来”。北面为:“马鞍文笔朝真义,震泽回澜润宅西。”坐落在百禄桥附近还有一座小桥叫做太平桥,此石桥古朴,但缺失资料,不明所以。寿安、景福、百禄太平等石桥建于几百年前,如今都已经垂垂老矣。

    如果说古代石桥各地都有,那么正仪并蒂莲却是稀有的,被称为正仪一宝。正仪镇东有两亭,即“东亭”及“西亭”。起源于宋代娄江摆渡口凉亭。东亭到了元末由顾仲瑛辟池植并蒂莲,池底放入有孔石板,似莲房,荷梗从石板下穿孔而茁长,至民国时期早已荒芜凋蔽。民国23年(1934年)冬,交通部长叶恭绰偶得一古端砚,刻有并蒂莲诗,乃知莲出正仪东亭,当即来正仪访莲,并会集李肖白、陆增华、谢菉君等地方人士,组织“顾园遗迹保管委员会”,对荷池进行疏浚修葺,在荷池之北建“君子亭”,亭中悬挂叶氏手书“君子亭”匾额。亭边设有茶室。民国25年(1936)夏,叶恭绰等专程来东亭赏荷,摄影师郎静山及报社记者同来。《申报》、《新闻报》以显著版面介绍叶氏赏荷盛况及并蒂莲特色。此后正仪东亭荷花盛开季节,沪宁铁路有两班快车,专为赏荷者停靠东亭。

    东亭“并蒂莲”亦称千蕊莲、千叶莲,一花多蕊,有“双萼并头”、“四面拜观音”、“九品莲台”诸色,它不长藕,不结实,是一种纯观赏植物。1958年,东亭并蒂莲荷池及君子亭列为江苏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化大革命”中君子亭被毁,但并蒂莲已为昆山亭林公园移植成活。

    东亭并蒂莲在老街的东面,有新近建筑好的东亭公园,重新移植的并蒂莲在荷花池中。或许到了夏天这里是欣赏并蒂莲的唯一的景区。

    第三宝就是名扬苏沪的正仪青团子。苏州城里买青团子的都打着正仪的牌子,说是正宗的,但是去了正仪老街你才会知道,正仪青团子只有一家是正宗的。那就是文魁斋。文魁斋有上百年的经营历史,现在的老板叫吴定元,已经七十多岁了,是他的母亲开始打出文魁斋青团子牌子。如今他一家是正宗有注册商标的,正仪镇志上也为他做了介绍。我们去的时候正巧有苏州电视台在采访,生意兴隆,人们在排队买他的青团子。货正在赶着做,但是买不到。虽然我之前已经去过,跟他也有一面之交,但是依然没有买到。

    在文魁斋,我们仔细观察了生产流程,打听了青团子的历史。青团子起源于清代末年一位叫赵慧的女子,是她首先发现了一种叫做酱麦草的是做青团子的好原料。抗战前老街上的文魁斋糕团店也学习掌握了这门技术,至今文魁斋传到了吴定元手中,成为正仪街上唯一注册,保存传统工艺的青团子生产商家。青团子一百多年来是江南地方清明时节扫墓用的祭品。制作时先把酱麦草捣烂取汁,加适量石灰稀液点浆,然后将青汁按一定比例拌入糯米粉,揉成粉块,捏成团壳,加进各种馅心做成团子上笼蒸熟。出笼后,涂熟菜油,使团子鲜艳油光,其香扑鼻,逗人喜爱,热吃味道更佳。若用手工磨粉做团子,尤为柔软细润,又不粘牙,存放数天不破裂、不发硬、不变色。青团子的制作技巧及其精美特色,为其他地区所莫及,也可以说是正仪镇一大特色食品。

    2004年开始千年古镇正仪镇已经被撤销,大部分并入了巴城镇。但是他的历史,他的老街,他的繁华的商业,他的传统文化都说明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江南古镇。保护好这个古镇老街文化,也就是保护好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要让子孙后代了解她,传承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但就如那个小小的青团子,虽然发扬光大不易,但只要有那么多的老百姓喜欢就足够了。

2013-04-05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黄幡绰的介绍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民俗图腾柱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唐代名伶黄幡绰,从安史之乱后来到故乡传承戏曲正声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600多年前顾阿瑛故居,首创昆曲的正仪人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650多年的古银杏树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有650多年历史的古银杏树铭牌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真正被挖土烧砖的绰墩山遗址,不大只有近十亩地大小,现在毫无痕迹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这是苏州博物馆收藏的绰墩山出土的宽把杯,陶器,是良渚时代的精品。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正仪最古老的广灵桥,建于明代,只见那保存完好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78岁顾姓老人,当年绰墩发现者,也是村干部,砖瓦厂长。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太平桥的桥墩上有石刻文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太平桥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文魁斋的一片分店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有桥联的百禄桥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已经移建改建过的虹桥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昆山文保单位--景福桥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重修过的寿安桥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位于南星渎村的塘泾桥,明显是顶古桥,但查不到资料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塘泾桥有十五米长,三孔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文魁斋是被省认定的江苏名店,上面是老板吴定元的父母照片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做青团子的原料-酱麦草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用石灰稀液点浆后的酱麦草汁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并蒂莲公园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东亭-又称东君子亭
156、寻访正仪的三宝——别样风景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