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生态体验式德育——主题教育活动的实践与反思
(2018-02-17 20:44:39)
标签:
教育理论创新文化国际学术前沿育儿 |
分类: 生态●体验教育学派 |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头驴驮盐过河,一不小心滑跌在水里,盐溶化了,它爬起来后觉得背上的负担轻了许多,它非常高兴,获得了经验。又一回,它驮着绵花过河,心想跌倒后再爬起来,可以同上一次一样,于是就故意跌倒在水里。可棉花吸水后重了许多,驴子再也爬不起来了,便淹死在河里。
这头驴为何死于非命?每个人都能看出来:他机械地套用了上一次的经验,而未进行改造和创新,导致了最后悲惨的结局。
在现在的班队会中,常常一言堂,事实上,我们的班队会未取得明显的效果。我们所面对的学生个体是在不断变化的,我们的班队活动也应该要有所变化,不能只是墨守陈规,生搬硬套。我们不禁要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的班队活动如何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
康德曾说过,道德是人为自身的立法。也就是说,道德是人的内在的自觉需要,而非外在的强制,体现了人在实践中的一种价值追求,它是一种人事之知、价值之知,也是一种实践之知。德育的土壤、养料在于生活,不能把德育从活生生的完整生活中抽离出来,也不能把德育从其他诸育中抽离出来。因此,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必须源于生活,鼓励未成年人在生活中学习道德,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上一学年,许校长给班主任们来了一次头脑风暴,向我们讲解了“生态体验”——一种崭新的德育理念,并指导我们把这一理念应用于班队活动中。我似乎找到了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很好的方法。
正如刘惊铎教授在《道德体验论》书中这样领悟道:“你忽然发现生态体验就在你我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之中,就在你-我-他的平常交往之中,你可以随时随地体验到三重生态的和谐存在与圆融互摄,心性宁静,观听自在,美感云涌,在有限与无限合一的无穷极处不断拓展生命的时空,涌现生命的奥妙。”
第一层次,营造“感官”体验,以“活”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动”,让学生在“动”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浅层的体验;
第二层次,引导学生把这种感性的认识上升到理性的思考,并鼓励进行开放式对话,使不同的思考发生碰撞,通过思辨深化体验,促进学生道德认知水平的改变;
第三层次也是最高层次,引导学生把思考和体验与原有经验联系起来,回归现实生活再次体验,以触动情感和态度的改变,以达到最大程度的道德品质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