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修与杂览

(2009-02-24 12:40:08)
标签:

《庄子》

保姆

南怀瑾

地藏经

璞玉的世界

分类: 生活百味
专修与杂览      一冬天未曾感冒过一次,让我误以为,自己的糟糠身体已经“修炼”得接近“钢铁之躯”了,竟然不自知地得意起来。然而,春姑娘的勇气还是欠了点火候,刚一探头便又退缩了,冷面“冬大人”再次发威,数度落雪,把刚冒头的春雨赶得无影无踪,北京的气温三连降。于是,在寒流的威逼和我的忘形之下,身体终于遭受“重创”——感冒整整一周了。

   这几日晚,靠在床头读南怀瑾大师的《庄子諵譁》。这套书上下两本,很厚,所以上次因故没有看完“齐物论”的解读部分就放下了,如今大概机缘成熟,又捡拾续读起来,不看则罢,这一读可就放不下了。有同修问我:你不是说今年就修《地藏经》吗?怎么又开始东看西看了?没错,主修《地藏经》,可并不是说就不涉猎其他的领域的内容了。上周,我见了某著名寺庙的大方丈,聆听了他的时间不长的开示。他点拨我说,学佛重在修心,不是你非得急着受这个戒那个戒就有保障了,所有动作都要放缓放慢,让心慢慢宁静下来,持续下去,如此不管你手头做什么,(并不一定非要每天坐在那里念经,其他事情都不做。)让“心”持续安住在平和安宁的“定”中。他还说到,要“深入经藏”,多读经书,方丈法师的这个观点我十分认同。个人不太赞同说修某一法门就只能读这个法门的经书,其他都拒之千里。因为,我自己也是“杂览”的受益者。当然,从修行角度讲,高僧大德们都主张,一段时间以内,主修一部经,持续修一段时间才有效果显现。譬如,我每诵完一次《地藏经》,都会有一点点与前次不同的感受和心得,所以专修还是很有必要的。

     在我,只要时间允许,依然热衷于小鸡啄米似的学习各种慧文。当然,我的“杂读”也是有原则的,不是什么歪瓜裂枣都捡。人生何其短暂,没有那么多时间给咱“博览群书”啊,南怀瑾大师曾在《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中提到,一个人通过修行可以把自己的肉身完全改变,但十分艰难,中间所遇难题不计其数,修行得力并且精进的人,大概要十二年的时间,而女性一定要在更年期绝经之前完成(是指肉身彻底改变,而不是修行,修行到了多大年纪都无妨)。像我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人,肉身改变是不指望了,但仅从修行转业的角度讲,也没有很多时间让我去挥霍,因为,不知哪一日老天会把我收走,也不知哪一天我身体的某个零件会失灵,以至于让我无法深修。佛说,诸行无常,一切无有恒定,生命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啊。

    所以,我“杂览”的原则是,只读古代经典,近期连史书也暂时放弃,只读文化类及国学书籍。何以故?其实我读这类书归根结底是为了辅助学佛,为了更好地修学和证悟佛法,而决不是企图改变信仰。我可以这样说,以我的佛缘,我相信已经累生累世接触了佛法(可惜都没有修好,否则也不会在这儿呆着了),佛法在我的阿赖耶识中早已种下了金刚种子,想要改变根本是不可能的,所以,劝我弃佛法修学基督教的朋友,劝我修学道家仙术的朋友,我深深感谢您们的好意,我相信那些是善法,但是,我的信仰不可改变,此生来生……

    但其实也非常喜欢“道家”经典。毋庸置疑,老、庄均为大圣人,亦是成大道的“真人”,读他们的文字太受益了。可常常读不懂呀,所以喜欢看高人的解读,其中最青睐南怀瑾大师。南师长期研修国学佛法,于儒释道皆造诣颇深,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曲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诸学,学贯中西,堪称一代宗师。我读南师的著作,就是两个字——过瘾!譬如这本《庄子諵譁》,南师用佛法的修为境界和名词术语解读《庄子》的难懂之处,又用道家诠释儒家的观点,再以孔子的训导阐释庄子的思想,而且语言通俗幽默,让我深深折服,这就是“大道相通”啊。说句过头的话——如此精通国学各派且游刃有余,当代大家中,南怀瑾大师大概是第一人了吧。

   《庄子》,从《逍遥游》开始,到《齐物论》,到《养生主》,到《人间世》,到《得充符》《大宗师》《应帝王》,天地间的智慧都涉及到了。什么是“道”?如何得“大道”?让《庄子》告诉你;如何健康长寿?做人如何得自在?让《庄子》告诉你;甚至,如何做领导做“帝王”?如何做“臣子”做部下?让《庄子》告诉你。南师解得也精彩啊!

         

本人过往博文推荐阅读:

 

“三不”原则应对危机——【转帖】念佛能念出香味?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32b31f0100bfci.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