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教育是新世纪的教育改革焦点。学校是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主要阵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给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多方启发诱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兴趣情境创设,激活学生的最佳学习状态。陶行知有这样一个比喻:“行动是老子,思想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我们首先要叫学生兴致勃勃地行动起来,真切实在地投入进学习中,可以采用情景渲染法、生活再现法、表演模拟法、音乐熏陶法等手段来导入新课,营造一种引人入胜,叫学生渴望学习的氛围。例如语文课《十里长街送总理》,教师首先在大屏幕上出示总理遗像,再放哀乐,再一一展现总理遗体告别仪式、人们送灵车、追灵车的画面,扣动了学生的心弦,使学生带着满腔的悲痛、崇敬心情很自然地进入到课文的学习之中,也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创新灵感。再是可以把知识和问题通过情境的艺术渲染呈现给学生,造成悬念,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动机。还可以采用故事讲述、形象描绘、实物模型、图片图表、音响音乐、幻灯投影、电脑特效、表演操作等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显示形真情切的特点,从而调动学生观察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如教学“商不变性质”,授课一开始就利用计算机技术创设故事情境:到知识老人的“除法知识宫”去探秘,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就调动起来,思维活跃起来,进入了最佳学习状态。
二、制作多媒体课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多媒体教学能开发人的创造潜能,提高人的创新意识。运用多媒体,把影象、动画、声音、图形、文字等各种信息综合在一起,传递教学,开展教学活动,将抽象深奥的知识具体化,浅显化,让学生耳目一新,激起其探究质疑之趣,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多种感官,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例如,教学几何形体中的数学概念,揭示角的概念时,制作的课件是在屏幕上出示实物图形:扇子、红领巾、三角板等,让学生观察、思考,这些实物图形中的角在什么地方?再组织学生讨论、猜想,然后运用多媒体技术把组成角的两条边在实物图上连续闪烁,并伴以声响,接着将实物剪刀、扇子等图形移走,留下刚才闪烁的角的几何线条。这样将角的非本质的表象移走,抽取出角的本质定义,学生的猜测得以验证,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应用的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分别出现并排摆放着的两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点击旋转按纽并移动形成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开拓了学生的思路,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接着又展示折叠的其他方法,让学生从中得出启示,形象而清楚地归纳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必要的知识,还要教给学生知识创造的规律,培养学生发现、获得知识的能力,重视创造个性的培养。这就要注意在课件编制与多媒体教学中,留一些能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的机会,将知识的学习和知识创造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启发学生去感知、理解和应用,重视学生创造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同时,在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开发中,让学生参与这一过程,不但可以沟通师生情感,而且可以使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方便了学生合作与交流。信息技术提供了极为丰富的信息资源和时时更新的各类知识,它给学生的学习参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任学生自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为他们的想象力插上翅膀。有了海量丰富的多媒体信息支持的探索和想象,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造力在其过程中就会油然而生。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独立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提供了一个开放、灵活的学习环境。教师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如上机操作、查找资料、网上浏览等)与学生的独立思考、主动构建、理解探究,尤其是实验、制作、调查、访谈等多种“动手”活动方式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学语文课《只有一个地球》,创设情境,引导学生通过网络品读课文,上网考察,拓宽视野,自由想象,自由感受,主动探索,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对问题的处理,对知识的运用。使学生很自然的发展了想象能力、语言和思维能力,以及自身的创新能力,找到了许许多多自己能做的保护地球的方法,并把自己保护地球的观点发表出来,然后互相交流查看,讨论商谈。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了更多的知识,学会,会学,乐学,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计算机网络学习,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发展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化教学,为实施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广阔的教育舞台,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广泛的交流渠道。它可以使学生在网上自由选题,自由提出问题和解答问题,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自主选择交流对象,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课堂实现对外开放,创设多维情景,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宽松的上机环境,既利于学生思考问题,又不会限制其个性发展。学生可以利用网上丰富的共享资源,积累知识,拓展学习,培养自己独立学习的能力,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思维和创新能力。
1、网络环境中,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健康思想情操的培育者。教师更多关注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开发。学生的地位由知识容器和知识受体转变为知识的主宰、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利用网络提供的图文音像并茂的,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界面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情境如手,培养其求知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的指导和启示,促使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综合、提炼、重组有用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励学生勇于实践,勇于探索。
2、、通过网络虚拟教室、校园网和Internet等形式在网上进行互动式的教与学活动。教师把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教学评测等相关的文件或设计制作的课件放到自己制作的网页、资料库或其它网站中,让学生通过对网站的访问,在信息的海洋中获取知识,进行分析、评价、筛选和加工,然后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充分利用,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并把探索的结果输入计算机,让老师和同学交流,讨论。
3、学生还可以在网上查找阅读一些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当遇到问题时,可以在Internet上利用“WWW”技术、电子邮件、BBS、QQ在线交谈等方式请老师解答疑难问题,实施教学及信息反馈、交流。同学之间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探讨,合作学习,并打破地域界限,向各地的朋友、学者专家进行学习,并且方便地做到资源共享。
4、指导学生充分运用网络,展示自己,开拓视野,发展特长,突击学习,学奥数,学英语,学绘画等,
也可以在网上写文章、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广阔的信息天地中自由驰骋,提高自己的观察、思维、想象、动手等综合能力,激发学生敢于争论,敢于大胆质疑,敢于大胆创新。
总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实施创新教育,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了学生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形成,全面推进了素质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