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

标签:
儿童文学殷健灵新作 |
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
冷玉斌
昨天读到专栏作家淡豹一篇文章,文中有一段话:
“现在应该多一些真正的心理描写,不要去讲‘境界’了,不要去‘留给读者感受的空间却是无限’了,读者很有可能缺乏心灵能力与想象力到那无限空间中去感受。在教育缺位、满街语法不通内容低下的标语的时代,文学应该自觉成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担负起培育心灵能力的任务。”
世界上就有这样的巧合,这句话简直就是为正在读的这本书而说,“文学应该自觉成为人文教育的一部分,担负起培育心灵能力的任务”——这本书就是《废墟上的白鸽》,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殷健灵新推出的一部原创力作,她以一场地震为背景,再次面对花季少女的内心与魂灵,在人生极端的困境里,对焦个人的身影,探讨个人的选择,寻求个人的成长。
《废墟上的白鸽》,具有殷健灵作品一贯的深情与真挚,同时,由于特别的情境设置,在青春明亮的底色里又多了一些凄美与哀伤。故事里,两对母女,双线结构,盘旋曲折的人生由于一场灾难交汇在一起。主角白鸽生活在一个离异的单亲家庭,母女俩关系并不融洽,她一直很羡慕同班好友双爱,父亲早逝的双爱得到了妈妈加倍的关爱。那一天,突如其来的地震让一切天翻地覆,小镇几乎被摧毁,生死关头,白鸽得以逃生,妈妈被洪水淹没。愧疚的白鸽怎么也不能原谅自己最后时刻离开妈妈,带着惨痛的心结,白鸽找到了双爱妈妈,对着失去双爱的阿姨,她坦诚心声,帮助悲痛欲绝的阿姨重新鼓起活下去的勇气。
殷健灵称这“不是一个热烈的故事,是一个淡淡的、凄美的故事”,我喜欢她提到的这个“淡淡的”,她没什么了不得的身段,是用力潜入白鸽心灵深处,以文字透析一段青春,一种成长,为所有读者留下一份回味——
青春,是一段追寻
《废墟上的白鸽》有着天然的青春味道。
从小说第一节就开始了,“你什么时候真的关心过我!”白鸽口中喷出的“一团火”,将故事引出,将情节点燃。任何时候,青春总有一种冲动,有一种叛逆,“它们化作小兽的细爪抓挠着她十四岁的心”,再往后,白鸽与妈妈的冷战、冲撞,直到甩出那句决绝的话,“泪水夺眶而出”,“跨上自行车,骑得飞快”,有速度感的文字里,少年人的青春扑面而来。
但是,如果青春只剩速度,那样的青春也是单薄。殷健灵笔下的青春,向来有着多维的面向与多彩的思绪——在她的心里,青春是一段追寻,是在黑暗里抽筋长大的艰难与荣光。看似叛逆的白鸽其实有着最为敏感的心,她对母亲的不满,对双爱的羡慕,生活中的期待郁闷,实际上都是对自身处境的不断体会与领悟,这一点,作家的描述真实细致,丝丝入扣,确实展现了少女隐秘的心理历程:
“白鸽觉得,她与妈妈好像被人关在一个透明的瓶子里,既出不去,也进不来,两个人周围仿佛什么都没有,却能扎扎实实感到充塞了满满的别别扭扭的情绪。那种情绪看不见,但它是有重量和体积的,压得两个人都扭曲变形,憋屈到无法呼吸。”
“白鸽突然惊惧地意识到自己无法示人的另一种感情,它如同地底的暗流,凝滞而阴暗——那就是对双爱所得到的无私母爱的羡慕与嫉妒。她为自己产生这样隐秘的情绪而感到羞愧和自责,然而,却难以摆脱这种阴暗情绪的侵扰。于是,为了弥补内心的亏欠,她加倍地对双爱好。”
“这些年,随着时间推移,拉锯战双方的力量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和转换,表面上,妈妈从绝对强势到消极防守、无为而治,白鸽却没有因此获得一丁点儿快感,她常常觉得,除了妈妈,她还有一个看不见的敌人——自己。”
“白鸽一刻不停地叙说着,她为自己的话感到害羞和惊讶。长这么大,她还从来没有喋喋不休过,更从来没有这样将自己的内心袒露。……她对着双爱的妈妈诉说,对着断墙后无声无息的双爱诉说,也对着那个看不见的自己以及已经逝去了的妈妈诉说。”
在无止境的追问与寻找之后,白鸽的内心终于有了坚定的确认,对“母爱”的确认,对“生命”的确认,对“自我”的确认,此刻,最动人的场景出现了,她为双爱妈妈念出了“小猪儿不哭,快快吃萝卜……”在那个“胜利”手势之后,白鸽朝着空中的直升机挥舞的双手,已是她最亮的青春华彩——在经历了如此巨大的人生变故之后,“天,快亮了”,“一滴在她的眼皮上驻留了很久的水珠,突然颤了一颤,滚落了下来,滴进她的嘴里。那滴水竟是清甜的”。
在殷健灵健朗、灵性的文字里,我们再一次看见了人的成长,“白鸽“也将成为她作品中又一个“最具体的个人”,作为多年书写男孩和女孩“微妙”心理的作家,她不折不扣是位“教育家”,因为“教育学就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马克斯·范梅南语),殷健灵始终迷恋少年的成长,并且,她看见了——
成长,要一个密码
就像殷健灵说她之前一部《天上的船》,“故事笼罩着爱与温情的光环,更多的是勇气、宽容、坚定与执着的力量。还有隐喻的使用,象征性的意象,以及故事的峰回路转”,这些主题、手法一样延续到了《废墟上的白鸽》,“白鸽”、“双爱”,主人公的名字就足够引起读者对其人生的思考与追索,“白鸽”,自由而纯洁,终于挣脱心灵的枷锁,获得生命的质感;“双爱”,她拥有母亲、朋友双份的爱,也教朋友学会如何去爱,不幸遇难后,身上那些美好的品质,还能化为勇气与力量,鼓舞了最亲密的家人与朋友。
不仅如此,故事里还有一个小细节,特别打动我。白鸽第一次走进双爱的家,双爱向她介绍自家情况,说到她与妈妈很要好,补了一句:
“对了,我们俩之间还有密码。”
接着就念出了那首“乱七八糟地拼凑在一起”的儿歌,说任何时候,不管她还是妈妈,“只要听到它,就啥事都没有了……”
我很感动。我感动于这个密码的存在,我感动于作家敏锐的观察,我感动于作品细腻的情意。的确是这样,成长中的少年人,非常需要一个与大人的“密码”,这密码可以打开心灵的结,通往包容与理解,迎来欢乐与甜蜜。想来,所谓“密码”,就是孩子与大人的共同记忆,能够共同拥有并分享的时光,并且,这时光无论是苦是甜,都是曾经一起走过的路,“密码”之后,实则指向一个更加辽阔的生命旅程。
据说,本书创作机缘来自2015年“东日本大地震”纪念活动中一个少女的演讲。当年,地震引发的海啸冲散了女孩一家,她发现妈妈被压在瓦砾之下,身受重伤。此时,又一波海水汹涌袭来。妈妈恳求她不要走,她对妈妈说了最后一句话,“谢谢,我爱你”,然后游走了。这个素材引起殷健灵的思考,她不断挖掘,完成了《废墟上的白鸽》的创作。
查找到这个名叫菅原彩加的日本女孩的演讲,演讲时距地震发生已四年,她说这是漫长的四年,承受了太多无法承受的悲伤,想起家人就会哭泣。毫无疑问,游走那一刻,“是女孩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刻,她的选择不能用简单的对与错来判断。她有着怎样的母女关系?人在极端情况下会如何选择?”殷健灵回溯到这一刻,生起深切哀悯与同情,更多是理解与思辨。但有一点我敢肯定,菅原彩加与家人也是有“密码”的,就算是与妈妈分手的那一声“谢谢,我爱你”,可以看作是道别,也可以看作她此后重生的心理基础,就像白鸽所觉悟的“在游向光明的生,也在游向没有尽头的黑暗绝境”——但可惜她与妈妈之间,少了沟通,所以,才在梦中不停重现昔日种种,追悔莫及,直到别人一句“到你的家人身边去”,让她与双爱妈妈重逢。
震后重建中,菅原彩加目睹更多“不愿放弃的身姿”,终于领悟到,“唯有积极向前看、努力活着才能报答全家人所带给我的一切。我将努力向前迈进、好好活着,这样才能在我的人生中,获得与在震灾中失去的相同的东西。”这正是本书后半段,白鸽一直在努力着的事情,“她必须让双爱的妈妈清醒着,支撑着,直到希望来临的一刻”……事实上,那一刻几乎没有希望可言,书里有一句可怕的描写:
“雨又开始下了。苦涩的夜晚掀起无声的波浪。黑云驰过天空,漠无表情地注视着地震后满目疮痍的大地。”
大地的疮痍之下,实则是无数人心的破碎,如果没有“密码”,未来将如何缝补?唯一可庆幸的,经历这一番大灾大难,白鸽与双爱妈妈也有了共同的记忆,这会是她们彼此之间的“密码”,有了这个“密码”,白鸽心灵的复苏与成长,也是可预期的吧。至少,我们都能感受到,在这个故事里——
文字,有一种力量
一直以来,殷健灵的创作有着鲜明特色,尤其她作品中的语言,环境与风景的描写,空灵、唯美、温柔,有评者认为,她所擅长的正是“节奏舒缓的散文化写作”。但,读完《废墟上的白鸽》,会发现,当她在书写如“地震”这样的巨大灾难,笔力也很雄健、粗砺,让人读之胆寒,印象极深的如地震瞬息而至,她写道:
“在剧烈的晃动中,水库边的山头像爆裂一般,大片山体仿佛被无形的巨斧劈砍,大块大块往下掉。山体掉入水中,掀起滔天巨浪,……那些人一个个落水,悄无声息地汇入滚滚洪流。”
末日降临,不过如此,正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大自然的暴怒面前,生命,原本就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当惊惧超出了一定限度,就变成了麻木和凝重”,对震后场景的描述,真实、可怕,谁都知道,在这些破碎的画面、炸裂的文字背后,是每个中国人共有的悲伤记忆,无比惨烈,目不忍睹,由此,更折射出白鸽时时处处的惶然与凄然,“喉咙里挤出一声低低的压抑而古怪的哽咽,好像于平静中点燃了一根埋伏在地下的引线,顷刻便引发了一长声尖利的哭号”,“她的胸中涌动着那个灼烧着的念头和对弱小的自己的愤怒:哪怕双手烂了,断了,也要把小女孩救出来”,这样的描写很多很多,逼真而透彻,冲击着读者的心灵。然而,就在这样的阴云惨雾中,殷健灵却又能极为敏感地浅浅荡开一笔,让人生出些许希望来:
恍惚中,她听见简易棚外传来一声鸟叫。……小小的,弱弱的,尖声尖气的,带着一点犹豫和试探。可是,刚叫了一声,便又无声无息了。
白鸽睁开了眼睛,静静地听着。
莲子也听见了,不禁泪花闪闪,她翻过身兴奋地对昏睡的妈妈说:“妈,你听,还有鸟叫,没事了!”
想到《圣经》里白鸽为诺亚衔回的那根橄榄枝,在殷健灵的故事里,同样是由一声小小的鸟鸣,宣告了这世界还在,活着的人还活着。在绝境的尽头,还有个叫白鸽的小女孩,也在顽强地活着。
殷健灵的作品,《纸人》《1937·少年夏之秋》《野芒坡》《天上的船》……向来如此,她的文字,都是有情之物,它所负载的深重情意,足够“担负起培育心灵能力的任务”,运载我们抵达光明的彼岸。
关于这本书,殷健灵说,“我们长大以后,年少时那些不美好的记忆可能会被刻意遗忘。而我们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会遇到同样的荆棘。有时候告诉孩子生活真实的那一面,他们反而能够承受更多。”《废墟上的白鸽》应该就是教人直面真实,也是教人承受的,书中有一个“惊异的景象”,初读都感到古怪,乃至滑稽,然而细细思量,却让人潸然泪下,忧伤而不绝望,震后街边,两个小伙子鼓捣出一个装置,一遍又一遍大声播放着音乐:
我终于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我终于翱翔用心凝望不害怕/哪里会有风就飞多远吧
“守着装置的两个人,坐在断了半截的围墙上,呆呆地望着街景,不说话。”
他们在想什么?他们将来会怎么样?如果此刻的他们就是我们又会怎样?或者,我该对他们说什么?能帮他们做什么?
我觉得,如果这些问题可以回答,那么,一定是读懂了《废墟上的白鸽》,我也相信,能读懂它的人,无论在将来会面临怎样的绝境,一定也会“用心凝望不害怕”,只要努力活着,就能“看到所有梦想都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