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致渴望长大的你”中短篇系列自序

(2017-11-02 21:56:59)
标签:

创作谈

分类: 写作记

           “致渴望长大的你”中短篇系列自序

                                       殷健灵

 

不知从哪一天开始,我的作品被贴上了“成长知己”的标签,这是在写作初始想也没有想过的事。

我开始写作的时候,还是一个少女,没有奢望写出什么名堂,对前景更是无法预期。只是觉得,自己的那段既明媚又灰暗、既顺畅又曲折、既纯真梦幻又缭乱迷茫的成长岁月积聚了太多值得表达的情绪。好像一只拔了塞的瓶子,又好像一个在幽黑隧道中摸索的人终于看见了出口的曙光,只需长长地舒一口气,那些文字就等待着喷薄而出。我以诗歌的形式倾吐,也以散文的形式,最后,找到了一个更大的容器——小说,用以盛放我想要表达的东西。

那些东西是什么呢?

它们不仅是我经历过的生活,还包括生活在不同情境里的人物、情节、故事,可能是现实中的,也可能是远离现实生活的。于是,就需要依靠想象和虚构去触摸别样的生活和世界。可所有的想象和虚构都是基于实实在在的生活,在里面,渗透着我日益变化和成熟的情感、发现和思考;可是,它又不是实在的生活,不是生活的画像。这里的生活,是湿润的,经过了艺术的提炼,有着不同的气味,它可以安抚现实生活的枯燥、单调和不满足。我需要用虚构的无法触摸的生活来超越现实的生活。就我钟爱的成长题材而言,我想用虚构的成长来超越真实的成长——将现实中的焦虑、微妙、艰难、惶惑、美好、渴望拥有和不曾拥有,转化为“一时拥有”。

一晃,居然写了将近三十年。写作的时间越久,越觉得写作真是一件孤独的事情。少女时下笔万言的激情早已退却,写作的速度越来越缓慢,不断地“喜新厌旧”,不断地尝试新的题材与表达方式,但检视自己写过的文字,还是在其中发现了一以贯之的脉络——无论怎样变,都逃不开对“成长中的心灵”的执着与迷恋。

于是,有读者或者评论者将之归结为我的“心理咨询师经历”。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误会。我的确持有“二级心理咨询师”执照,但从无正式的从业经历。之所以考取这个执照,纯属为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换句话说,我想为自己对人的心灵近乎贪婪的探究欲获得一些可靠的知识储备。而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因为职业的关系,我与“心理咨询”这项在当时颇为新鲜的行当已经有了密切的接触。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更加旷达、通透、丰繁的大风景,也看到了微渺、幽深、隐匿的小风景。但说到底,即便探索他人的心灵世界,也是基于对自己心灵世界的谛察与开掘——有多少人拥有足够的勇气真正透彻坦然地面对自己的内心呢?我自己也没有完全做到。

就这样,在对人的心灵的好奇和探索中,不知不觉积累起了一些描述“成长中的心灵”的文字。收在这套书里的小说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以中短篇为主,写于不同的时期,因此其中有些篇什难免带有当时的时代痕迹。这些小说称不上完美,离杰作更是相去甚远,我只敢说,当时写下它们的我是真诚的。我一直否认文学作品具有工具性的实用价值,理想中的文学作品应该能艺术地表现人生,承载着人的灵魂,在带给读者审美享受的同时,也拨动读者的心弦,并从中找到心灵的皈依,发现绝望中的希望、狠恶中的柔软、黑暗中的光明——我一直在这根藤蔓上攀援,也在不断寻找无限的可能。

现在,这些小说以心理疏导的形式被重新梳理与点评,那些专业的心理点评文字写得又如此“文学”,使得它们奇妙地拥有了某种“工具性”——对于正在成长着的孩子,不失为一种美好的相遇——相信这些点评文字能帮助你们更深地读懂我的小说,并且为你们开启另一扇通向未来的门。

 

                                         2017211日元宵节于上海

注:《致渴望长大的你》中短篇小说系列分《我的孤独没有形状》《开满秘密的花园》《永不消逝的凝望》《太阳在选择中升起》四册 国开童媒(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2017年9月第一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