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和《儿童文学》二三事

(2013-09-19 21:48:22)
标签:

儿童文学

文化

分类: 橘子鱼的家

我和《儿童文学》二三事

 

殷健灵

那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

当时,我还在上大学,已经在《少年文艺》(上海)发表了一些诗歌和小说。在国内,老牌的儿童文学刊物,除了上海的《少年文艺》,便是北京的《儿童文学》。《少年文艺》的诗歌编辑朱效文老师建议我给《儿童文学》也试着投投稿。

对《儿童文学》,我并不陌生。少年时代的文学刊物,除了《少年文艺》,读得最多的便是她。这一南一北两本刊物,有着各自的鲜明特色。《少年文艺》清新灵动,平易亲切;《儿童文学》似乎更加沉稳,也更多书卷气。印象里,后者时常以中国水墨画作封面,清气四逸。

我惴惴不安地将习作寄给了《儿童文学》的诗歌编辑刘丙钧老师。我早已熟悉他的名字,读过他写的诗和童话。时隔不久,便收到了刘老师的回信。写在薄薄的半透明信笺上,告诉我:习作被采用了,并且说了不少鼓励的话。信虽简短,但对一个初学写作者来说,不啻是天大的礼物。这么多年过去,我依然保留着不少最初和编辑老师的通信。那些手写的信笺,即便是工作通信,也总能读到信笺背后的温度和表情。

之后,经刘丙钧老师之手,我陆续在《儿童文学》发表了《散步》等一些短诗,再后来,我创作的重心从诗歌转移到了散文和小说,和刘老师的联系也就渐渐疏淡了。直到2009年冬天,我来北京参加《儿童文学》发行量破百万的纪念活动,才第一次见到刘老师,那时他也早已离开《儿童文学》了。很高兴,刘老师还记得我。巧合的是,刘老师居然完全是我想象中的样子,虽然是第一次见面,却很亲切。毕竟,有那些美好的记忆温暖着。

说起和《儿童文学》的渊源,还有一件事印象深刻。

1996年夏天,我有幸获邀参加了《儿童文学》和鲁迅文学院联合举办的儿童文学作家高级研修班。虽只有短短十天时光,却值得在后来一再被记起。我非中文系科班出身,那十天,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接受文学的专业系统训练。也是在那里,第一次见到令我尊敬的《儿童文学》主编徐德霞老师。在后来的那些年,因为徐老师的纯文学坚守和锐意改革,《儿童文学》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发行奇迹,以骄傲的姿态宣告了纯文学在这个浮躁年代的胜利。我与徐老师私人交往并不多,每次见面,她都会给我打气,我的一点小小的探索都会在她那里得到肯定和鼓励。这对于一个还在路上的写作者是多么重要。因此,对徐老师,我一直感恩在心。在我眼里,《儿童文学》不仅为作者提供了发表作品的平台,她的意义还在于,编者的宽容、锐意和气度还为我们这些写作者创造了实验和探索的宽松环境。她提供了一种宽厚的庇护,因为她自身已经足够强大。

愿这样的强大能够继续下去。

愿更多的后来者能聚集在这样的荫庇之下。

 

                                       201398日 上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