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甜心小米听殷健灵讲《甜心小米》

标签:
转载 |
2013年7月15日 小米5岁8个月6天
小米神秘兮兮地告诉我,她认识了一个人。我问是谁啊?小米说,她叫殷健灵。
我大笑。该同学最近在听一部CD,题目就叫“听殷健灵讲《甜心小米》”。而且该同学最近也在读一套书,题目就叫《甜心小米》。
是的,最初关注这套书,就是冲着“甜心小米”这四个字的。因为我们家就有一个甜心小米啊!
先是读的殷健灵的这套书。米干妈送给小米的礼物,两辑共六本。记录着甜心小米的从初生到上学的成长过程。有时候读着读着,也会有些莫名的代入感,仿佛那说的就是江小米同学的故事。
尤其是第一本,《小米的四个家》。甜心小米出生的时候,爸爸妈妈是两地分居的。在甜心小米八个月的时候,妈妈带着小米去爸爸工作的地方探亲。这一点,真的和我们太像太像了。唯一不同的是,我带着我们的江小米(都是小米啊,都有些混乱了。书里的角色统一称为甜心小米,我们家的小米同学嘛,就称为江小米好了)去找米爸探亲时,她才出生46天。一样是坐火车,看着书里小米的经历,我忍不住就想起了那时小小的小米儿躺在卧铺的车厢里,不哭不闹,路过的乘务员都忍不住过来看看她,捏一捏她那嘟嘟的小脸蛋。
江小米对于这最初的一段火车经历,早就没有印象了,甚至认为书中那小时候还当过“夜啼郎”的甜心小米就是她小时候的模样,尤其是后来听到CD里殷健灵讲的版本时,CD里还配上了小婴儿的那种哭声,小米同学也跟着开始模仿,瞬间变身为了一个月的小宝宝,在我们身边赖着哭,哭到嗓子都呛了......我只好啼笑皆非地告诉她,小时候的她基本就没哭过。她就不是一个爱哭的娃,甚至没当过那什么夜哭郎----可是这一段回顾,不仅小米同学乐在其中,我也忍不住跟着回味五年前的那些时光。
小朋友能在书中找到许多与他们生活相关的共同感,比如甜心小米到了乡下外婆家,看鸡鸭鱼鹅,看小猪小兔,江小米同学也在奶奶家有过同样的经历,每次看、每次听的时候都会很兴奋地回忆、感知。大人也一样能找到自己生活中的影子----“外婆有时让小米抱着酱油瓶去打酱油,胖老头和瘦阿姨都认识小米,他们会摸一下她的脑袋,接过酱油瓶,在瓶口放一只漏斗,再用一只长柄连着的小吊桶,把酱油一勺一勺灌进瓶子里”----70后的有没有觉得这个打酱油的过程太熟悉了?还不止这些----“最吸引小孩的是放在柜台上的大口玻璃罐,里面装着鱼皮花生、青津果、话梅、桃板、炒香瓜子、挂着糖霜的脆脆的油枣、五颜六色的弹子糖。付一角钱,胖老头和瘦阿姨就会拧开大口罐,用一个抄子抄两下出来,摊在一张方方的牛皮纸上,然后包成三角形的一包,递给小米。”----书中小米的这些经历,仿佛都是我小时候的生活再现。尤其是店里的这些大口玻璃罐,和罐里的那些吃食。小时候的我曾经在外婆家的杂货铺里帮忙看店,常常就是打开那大口玻璃的盖子,掏出一些冬瓜糖来,然后用剪得四四方方的牛皮纸包起来。还有那些在乡下疯跑、疯玩的日子,似乎都经由这本书,一一地再现在了我的面前。这是谁的童年?这是谁的回忆?这是谁的共鸣?母女两代人,都找到了自己的影子。
在书的背后,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写了一段书评:“殷健灵写出了平淡真实的人生,写出了人生难言的奥秘,也同了心酸的过去与美好的回忆。这是一组童年生活实录,不是离奇的故事,更不是将童年视为笑料的段子,它有浓郁人间气息,而又出之以朴实优美的散文形式,它有另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这是从生活的土地里自然生长的水果和米麦,而不是速制的软饮料......”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甜心小米》不象大多数的儿童故事那样,充斥着搞笑、淘气等桥段,你在看的时候,会有感悟,比如小米在离开外婆家,告别留守儿童的身份,要和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了,小米在高兴中又有着离别的伤心。所以在这一章的最后,告诉了我们“其实人生就是由一次次的离别和重聚组成的,在你得到一些东西的时候,就要失去另一些东西。”
必须得提一提这套彩绘版的CD,制作得真是太精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