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甜心小米》系列的一篇书评

标签:
甜心小米文化 |
分类: 他人评说 |
塑造当代幼儿的创新
程逸汝
殷健灵的《甜心小米》故事系列(下称“三卷本”,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年7月第一版)荣获上海作协2011年度第八届幼儿文学一等奖,这是唯一被终评委全票通过的一等奖。多年来,幼儿文学过分偏重于由幼儿的“好人好事”作源头的单篇作品,忽视了整体描绘幼儿个性发展的系列作品。“三卷本”的诞生填补了后者的空白,具有幼儿文学创新的不寻常的意义。
第一卷《小米的四个家》组合了23个故事,从“小米来了”到“把小米抱走”;从“害羞的奶瓶”到“河边的家”;从“最难的数数”到“站在山坡上的房子”……直至“就要上小学啦”,一幅幅小米生活的画卷频频展开,清晰地呈现着小米成长的经历。当我读着“害羞的奶瓶”时,立即被小米好奇、倔强的个性打动:4岁的小米,面对外公在纸上画的“龙”,接连追问:“龙是什么?”“龙可以吃吗?”“真的龙在哪里呢?”。接着,“想妈妈的时候,小米就会用奶瓶喝水”。不料,奶瓶竟引来邻居小乐哥哥和兰兰姐姐嘲笑小米的儿歌:“老面皮,吃奶瓶,长奶癣……”这使“小米脸涨得通红,更紧地抱住了奶瓶,生怕被他们抢了去”。如果故事到此为止,那无非表现小米对妈妈的想念、对奶瓶的依恋,可是,嘲讽的儿歌依旧,故事情节发展。当“两个小人围着小米转圈,时不时伸出小手来吓她一下”时,“小米终于由害羞而变得愤怒了”,“她冷不防举起了手中的奶瓶”,一边说一边“就要把奶瓶当作手榴弹朝他俩扔出去”。多么倔强的孩子,才4岁的孩子就本能地懂得维护自身的尊严,决不容忍旁人有嘲笑她的行为。同时,“小米终于告别了奶瓶,尽管有些晚”。在这篇不到两千字的故事里,殷健灵以浅显含情的语言,幼儿特有的经历,描绘了小米好奇、倔强的个性。于是,小米创新的形象便凸显在读者的眼前。
“第二卷”《幸福棒棒糖》组合了22个故事,着重描绘了小米读小学一上年级时的学校生活图景,同时也穿插描绘了家庭、社会生活图景,这无疑构成了小米成长的环境,也涉及到环境中的大人,诸如: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还有木子老师。大人们的所作所为显然对小米的成长潜移默化,至关重要。当我读到“妈妈是个隐形人”时,又被故事的悬念吸引住了:“小米觉得妈妈非常神奇,她好像变成了一个隐身人,躲在小米的教室里。她能看见小米的一举一动,听见小米的每一句话。”此刻,我的心与小米一起跳动,头脑里大大的问号与小米一起在眼前闪现:妈妈怎么会事先知道小米在学校里干什么的?难道妈妈真的是“隐形人”吗?故事中妈妈的对话说出了小米在学校的行为细节,诸如:上图画课时,小米和郑小宝打来打去;上算术课时,小米没有举手就站起来发言;第三节课休息时,小米和小朋友玩拍手游戏……等等,“最神奇的是,妈妈竟然知道老师上课的内容。”于是,好奇的小米开始主动探寻妈妈“隐身”的踪迹:先是在学校里左顾右盼,想发现妈妈在哪里;再是“紧张地摸摸口袋,妈妈会变成一个小人藏在她的口袋里吗”;最后,回家追问妈妈,不料,妈妈“暂时保密”,“小米揣着一个大大的问号上床睡觉”……殷健灵运用悬念叠起的手法,将故事情节层层推进,吸引小读者听读,然后,文笔转向对小米成长环节的描绘。天真的小米竟认为“从那以后,无论做什么,她相信妈妈都在看着她”,这一想法成为小米长进的动力:上课时,刚想做小动作,便把手重新背到身后去了;大头小宝抢走了小米的新橡皮,她忍住了;上体育课,小米不情愿爬竿,还是很卖力地爬了……,这一情节的推进无疑又是塑造甜心幼儿的创新,新就新在幼儿同样在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美好的童年,以美的情思,美的行为,美的智慧为自身留下闪光的印痕。最终真相大白,悬念解除:“原来,小米上小学的第一个星期,妈妈每天都请假,躲在教室的窗外观察小米”。小米深切地感受到,“她无论做什么,都感觉到妈妈在看着她,妈妈在身边保护着她。这让她觉得又踏实又温暖”。就这样,甜爱、贴心的小米——当代幼儿形象再次在故事里得到较完美的塑造。
“第三卷”《永远都爱你》组合了16个故事,随着小米的长大,这一卷的故事情节曲折多变,篇幅较前扩展,着重描绘了小米读一下年级时的学校生活图景。正处于成长启蒙阶段的小米,人格还没有定型,可塑性很大,更有必要由父母、老师加以重视和培养,从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展示小米成长的经历。殷健灵在“第三卷”中让小米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逐步展示当代幼儿特有的甜爱贴心的品格。诸如:以“最好吃的饭”表现小米在家里自己烧热饭的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奇怪的‘别角晚水’”展示小米上学以来第一次集体出游中主动关怀伙伴,以及获取观赏“别角晚水”梅花的美感;从“仙女计划”中显示小米对米妞妞家里来了新妈妈的全新的感受与认知……我在读“让我们说点什么”篇时,时时被小米与新转学来的同学王素琴交往的真情所打动。当“小米和米妞妞靠在门框上朝教室里张望,看见王素琴坐在位子上低着头翻书。小米对米妞妞说:‘我们叫她出来玩吧。’”这是小米主动关心新同学的开端。接着,当小米请王素琴挑橡皮筋“顺手去拉王素琴的左手”时,却意外地发觉“王素琴的左手躲在衣服口袋里,怎么也不肯给她拉。实在拗不过,才勉强伸出了右手……”,这又是一个吸引读者关注的悬念。随着小米主动、热情地与王素琴对话、终于找到了王素琴感兴趣的话题、“身上散发着土腥气的王素琴”的表情慢慢地生动起来……等情节的发展,外加妈妈“如果小朋友不想给别人知道秘密,就永远不要主动去问她”的开导,最终,小米和米妞妞一起在王素琴村子里的家中,发现了“左手”的奥秘:原来“王素琴左手的大拇指那里,多长了一个小手指”。令人惊喜的是:差一点“啊”地叫出来的小米竟然“忍住了,好像没看见一样”。这是小米成长的标志,她开始懂得该如何尊重伙伴,爱护伙伴。按通常惯例,悬念解除,故事也该结束,然而,殷健灵欲罢不能,在情节的延伸中,通过妈妈与小米贴心的对话,引发出关系到小米成长的新话题:“其实大家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多长了一个手指,或者是脑子比较笨,或者走路一瘸一拐,每个孩子都是一样的,都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宝贝。”这是小米第一次听到的关于“平等”的概念。从此,小米将“友好地去对待周围的每一个人”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好极了!殷健灵以宽广的视角,特有的敏感,细节的描述以及幼儿心理的刻画,调动在幼儿个性塑造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融道德培养、知识教育、审美开拓、情感陶冶于一体,使甜心小米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受到情与理的潜移默化,美与爱的细心哺育,从而成功地塑造了当代甜心幼儿,成为幼儿文学创新的典范。
值得推崇的是:殷健灵在“第三卷”中突破了幼儿文学题材的“禁区”,将“什么是死”、“结婚和生小孩”这类问题引入到小米成长的日常生活中。在“康康的天堂”中,面对死去的康康,小米第一次觉得死是可怕的:“死就是周围很黑很黑,什么都不知道了。活着的人看不到他,他也看不到活着的人”;“死最可怕的,不是痛,不是没有感觉,而是和亲人永远分离了,互相摸不到、看不到、听不到了。”这一直接来自于小米生活经历中的“死”的感受,那么纯真,那么动情,真可谓是一本全新的对幼儿进行“死”的启蒙教育的教科书,这在以往的幼儿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在“结婚和生小孩”中,充满了好奇心的小米喜欢向妈妈追问“什么叫结婚”、“小孩是从哪里生出来的”等曾被视为幼儿文学“禁区”的问题。对此,殷健灵没有回避,而是让故事中的妈妈用幼儿能理解、接受的浅显的语言,一一回答,:“结婚就是一个阿姨和一个叔叔生活在一起,变成一个家,他们以后还会生一个小孩。”“爸爸在妈妈身体里播下了一粒小小的种子,这粒种子在妈妈的肚子里慢慢长大,再后来,这粒种子长成了你的样子,然后,你就通过妈妈身体里的秘密通道来到了这个世界。”这同样是涉及幼儿性教育话题的循循善诱,也是对甜心小米幼儿陶冶情操、净化感情,培养健全身心的大胆创新。
“三卷本”自始至终搭建了一座抒发当代幼儿情感的舞台,让小米的情感自然地流露在字里行间,那么真实,那么纯真。上述篇章当然远远不能概括小米成长的全貌,却足以窥见小米成长的印痕。显然,甜心小米的品格不是与生俱来的自然属性,而是在社会、家庭、学校生活中,接受环境和教育的各种影响逐渐形成的。“三卷本”所表现的正是当代幼儿对社会、家庭、学校生活影响的独特反应,暗示着要创幼儿美的人生,必须有美的品格、美的心境以及美的人际关系。就此而言,殷健灵塑造的甜心小米就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幼儿,一个情感丰富的幼儿,一个痴迷好学的幼儿,一个勇于交往的幼儿,一个乐于创新的幼儿。对幼儿来说,人生之美本没有一定的模式,就像小米那样,怀着纯真的感情,热爱自己的生活,保持上进的心境,随着年龄的递进,阅历的增添,生活的图景将渐次清晰、完美,足以闪烁甜心的光彩。与一般幼儿成长环境相异的是小米有四个家:“妈妈的家、爸爸的家、外公外婆的家,对了,还有一个家在乡下,是亲身外婆的家。”这无疑为小米的成长创造了多变的人物和环境,促使小米不断地适应、磨练、长进。小米在成长,小米正在变,成长的环境在变,生活的步调在变,生活的方式在变,生存的智慧在变。显然,殷键灵始终着眼于塑造当代甜心幼儿的创新,将小米的种种变化贯穿在成长的历程中,也紧紧地连接着明天和未来。
(作者是上海作协幼儿文学评奖委员会终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