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岔的时光

(2010-04-25 22:00:16)
标签:

1937

少年夏之秋

千万个明天

创作谈

文化

分类: 说话

这是在4月22日成都·四川少儿出版社儿童文学创作论坛上的发言,论坛的主题是“市场化进程中儿童文学的价值追求”。稿子是现成的,总结的是两部新作,也说了我对创作的一些看法。

 

分岔的时光

殷健灵

 

 

对儿童文学,一般人都是存有误解的。文学前面加了“儿童”二字,仿佛也要低人一等。这大概和中国人传统意识里漠视儿童有关。一贯的,我们很少拿小孩当作独立的人来看待,而那些以孩子为主要阅读对象的文学,往往也被认为是降低了艺术的水准和难度的。因为很多长大了的人,像对待旧帽子一样把自己的童年丢在了一边。他们不晓得,或许只有儿童才是这个世界上真正“活”着的人——他们不仅是天生的哲学家、幻想家和艺术家,他们还拥有着和天地自然最最敏感直接的联系以及丰饶美妙敏锐脆弱的内心。

只要读一读《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抑或《爱德华的奇妙之旅》《本爱安娜》……,你就会知道,真正的儿童文学包含了整个人生和世界的奥秘,深刻却又清浅,往往是艺术的极品。

因此,我总是小心地经营着笔下的文字和故事。读到这些文字和故事的,有小小孩——上了两三年小学,已经能连贯地读下薄薄的一本书了;也有大孩子、准成人——对人生有着懵懂的认知,正遭遇着成长中的种种欣悦痛苦迷茫焦灼。常常地,会听到小读者的声音,也会听到曾经是孩子而今已经成年的读者的声音,他们告诉你,你的文字在他们的记忆和成长里留下了怎样的颜色。这才恍然发觉,原来,自己已经写了很多年。

可是,写下的越多,就越发觉得这条路不容易走。你会警觉,不能凭着惯性走下去,于是时常停顿、休息、四处张望。

2009年,我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1937·少年夏之秋》、一部翻译小说《凯蒂的幸福时光》,在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了《殷健灵温暖系列丛书》(含一本散文集、一本中短篇小说集、两部长篇旧作和一部小长篇新作《千万个明天》)。看似收获多多,但这一年,实则空空荡荡,耕耘劳作的活儿全是在2008年或者之前干的。2009,我几乎歇了整整一年。所以若要总结,我只能说说我的2008,说说2008年里完成的两部新作《千万个明天》和《1937·少年夏之秋》。

这是两部题材、风格完全不同的作品,前者写当下,后者写历史;前者是全知型的第三人称叙述,后者采用第一人称,仿若“伪纪实小说”;前者故事节奏舒缓,需得细嚼慢咽,后者情节紧锣密鼓、简洁晓畅;前者调子明丽忧伤,后者则有些血腥残忍但也温暖……还可以举出许多,两者却有一样相同,灵感均得自听来或看来的故事,以新闻事件为蓝本,并且,它们讲的都是遭遇失去以后生活在日常中的继续。

《千万个明天》得自一条电视新闻,在一趟浪漫的境外旅行中,一名男子在妻子的眼皮底下蹊跷地被海潮卷走,踪影全无,精神崩溃的妻子不得不带着巨大的谜与痛在限期内回国……《1937·少年夏之秋》的灵感源于一个听来的故事。抗战时期,一个自以为资质平庸的少年,受到年轻女国文教员的鼓励,重新发现自己,并且对女教师产生纯洁而美好的情愫。在战乱中,他依旧享受着青春生命带给他的悸动与向往。但是变故突然发生,女教员当着学生的面被敌伪人员带走,从此杳无音讯,少年再也没有见到心目中的偶像,直到……

这两条线一直在我心里盘桓,就像两枚种子,沉默地埋在土里,等待着发芽。故事是需要孕育的,它们会渐渐长成你需要的模样。戏剧性变故固然为艺术家们所钟爱,但令我更加着迷的却是在巨大变故发生后,继续行进中的日常生活的凡俗和人心的幽微。

以往,我笔下的人物大多数是女孩或少女,她们住在城市或者乡镇,并且活在当下,至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群。那都是我熟悉的生活。但在熟悉的生活里浸淫久了,难免想改变。大约在20062007年间,正因后一个故事的启发,我直觉要写一部以少年为主人公的作品,生活在上世纪上海的孤岛和沦陷时期,身处乱世,遭际曲折艰辛。我试图通过少年的眼睛还原那个时候的世象和普通人的命运,而少年,他成长中的灵魂处于可变的状态,内在的不确定、摇摆与外在环境的倾斜、混乱,这两股力量纠缠在一起,将构筑一个好看的故事内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大量的史料里寻找那个年代上海的踪迹,也向老人讨教。大至当年的新闻事件,小至拗口的路名、零碎的小道消息、风俗小吃、街头风景、生活细节……我尽力让自己熟悉和沉入,通过文字和图片,但终是无法亲手触摸的隔膜。因此后来写成的《1937·少年夏之秋》,更可看作是一部“伪纪实小说”,她承载了我个人对那个时代的想象。 只能说是想象而已。

我在查找资料时,阅读到一段当年的重要新闻: 1937814日下午,中国空军在淞沪会战第二天,一枚炸弹误落上海大世界游乐场门前十字路中心交通指挥亭,造成四百余人死伤。所配照片形状之惨,令人发指。这一场惨剧将改变多少人、多少家庭的命运?炸弹落下,充满偶然,新闻背后又有多少纷繁复杂的人世故事?

少年夏之秋逐渐成为一个丰满的形象来到我的面前,之前的故事雏形只是缩减到小说中的一小部分,夏之秋有了自己的命运走向。整部小说犹如多幕话剧,幕起幕合、场景转换、故事衔接都有了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这个12岁的男孩一瞬间从优渥的生活跌入命运的炼狱(父母被炸死,妹妹失踪),投入到云诡波谲的乱世之中,跌跌撞撞,孤身成长。他被冲往生活的谷底,又以自己的力量返回,支撑他的是梦想、豁达和爱……

这个故事和战争有关,但又不仅仅表现战争。战争和命运促成了一个少年的加速成长,这带给他的究竟是幸或不幸?梦想和现实互为两面,当带着梦的追寻遭遇落到地面的现实,生活又将在我们面前展开怎样的画卷?我在故事里仿佛找到了答案,仿佛又没有找到。

小说于2008228动笔,6月写成初稿,20091月和6月又经历两次修改,直至20099月正式出版,历时一年半。我给小说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每个读者都是续写者。正如生活从来不会画上完美的句号,站在今天,我们无法看清明天的样子。对读者来说,夏之秋生活在什么年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夏之秋的眼睛看见这个世界,它的乖戾,它的温存和美好。

尽管《1937·少年夏之秋》因其题材的独特性和表现手法的某些新奇引起了评论者的关注,但从个人喜好上,我更倾向于2008年下半年创作的另一部小长篇《千万个明天》。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几乎是同时进行的,故事里的时空交错分岔,却又互不干扰。要说案头功夫,《1937·少年夏之秋》要繁重得多,但若说创作难度,《千万个明天》却是在前者之上的。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作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它制造戏剧性的能力,而在于他还原日常生活、回归点滴生活演变且将它们做得风生水起的能力。

《千万个明天》讲的是初一女生海瑟薇随父母去泰国攀牙海湾度假,父亲被海潮卷走,陷于极端痛苦和迷茫的母女俩在此后一年间逐渐步出灾难心境的故事。在一个巨大的感叹号之后,生活回复平常,但暗流涌动。表现那些平静之下的潜流十分有挑战性,同时也乐趣十足。

写儿童文学(青少年文学)与一般文学最大的不同,恐怕在于,作者不仅需要表达自我,更需要给予读者什么,以他们能理解并且喜欢的方式,有着独特的审美原则。短短不到十万字的篇幅,我希望表达的不仅是无常人生中的生与死、爱与痛、错失与坚守、无望与希望、无奈与承受、逃避与担当,更试图还原日常生活的平实、凡俗和真切。呼天抢地固然可以夺人眼球,但阅读日常生活本身,或许更能品咂出人生的真谛。

创作这两部小说,让我经历时光的分岔与更迭,也触摸到离文学比较近的内核,更清楚地知道自己擅长什么。那些融入了真生命体验、表达永恒的人生和人性、并且体现着时代精神的故事终将焕发恒久的光芒,但对于一个写作者,恐怕永远都无法拒绝新鲜感和陌生感的诱惑。

我时常自问,在这个选择层出不穷的年代,读我的书(文字)的人,凭什么要把最宝贵的时间交付与我呢?更何况,我面对的往往是站在人生起跑线上的大大小小的孩子,你的文字或许会在他们的人生中打下一抹最初的底色。

我们都是造梦的人。

希望,我的故事能深入到读者的心里面。在失落时候、被伤害、甚至被撕碎的时候,故事能够重新塑造他们。我充当梦的制造者,制造我自己的梦,也制造别人的梦。

                               2010123-2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