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否可以修正不良性格
主持人:有很多家长有一个提问,有一些孩子出现了性格上的一些问题,比如说他很胆小,有的孩子就是属于很淘气、不服管,他希望通过阅读来解决。早期阅读对于孩子的性格培养方面,有没有什么帮助?或者说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起到作用呢?
颜小鹂:现在家长很不喜欢给孩子讲怕人的故事,我小时候,我蛮喜欢听很吓人的故事,一帮人坐在那儿把灯关了。小孩胆子小不小,勇不勇敢,在于对这个事物的真相了不了解。刚才有一个《哎呦,吓死我了》,讲的是小孩想象的各种妖怪,这些妖怪跟我们孩子是一样的,跟我们的人是一样的,他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东西。包括童话书《壁橱里面有妖怪》,他讲的就是有妖怪,最后这个妖怪出现的时候,已经变成了孩子的朋友。所以家长不要在意他怕什么,越怕,你就让他自己去练就,别越怕把他拉得越开。我很反对家长说,狗是要咬人的。动物和孩子的亲近是很自然的,就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是一样的。如果家长太强调对他的敌对,他慢慢对这个东西形成畏惧、恐怖的心理。你说狗会咬人,他会想狗把人咬成什么样,这慢慢就成了他的阴影。另外,让小孩看一些真正魔怪的东西,有这种教育方式包括一些读物,可以慢慢让孩子调整过来。这么多鬼怪的东西,没有什么可怕的。
殷健灵:图画书书有认知的作用,它们是有不同主题的,你要让他知道不同的东西。
颜小鹂:包括为什么要让三岁的孩子了解死亡,死亡并不可怕,真正了解死亡的真相。
殷健灵:图画书《爷爷变成了幽灵》,就是讲死亡的真相,就是让孩子正确的认知。阅读是不是要改变小孩的性格,说性格可能不准确,应该说去解开他的一些疑惑,让他能够坦然的面对周遭的种种。
颜小鹂:从小就去面对这些我们大人觉得不能教给孩子的真相。我小时候外婆去世,我怕得不得了。躲得老远。小孩只要面对,他用情感体会这个东西,这个东西就过了,没有这么可怕。
主持人:殷老师一直在关注儿童心灵成长方面,您谈谈为什么,因为之前有什么样的经历触动您?
殷健灵:我可能是特别珍惜记忆的人,也特别敏感。当我开始准备写儿童文学的时候,我觉得那些记忆历历在目,太清晰了,就像在昨天一样,我后来为什么比较关注这个主题,一开始不是有意识的。后来是有一些意识的。这跟我的职业有关系,曾经有很长时间我一直是做记者、编辑、主编杂志,是做家庭教育杂志和女性杂志。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面,我采访了很多成功的人。我会发现其实他们有今天,他们在小的时候经历的那些事情对他们的今天起到了绝对的作用,奠定了他今天的成长。最初的颜色,生命的底色改都改不了。所以我特别赞成弗洛伊德的心理学说,我觉得童年经历对他的未来太重要的。
早期阅读中家长的引导作用
主持人:我们这里多数是零到三岁的孩子父母比较多,他们比较关注早期的阅读应该怎么读,包括童话书和绘本,家长的引导作用?
颜小鹂:曾经有一个爸爸告诉我,“最享受的是把我的儿子放在我怀里跟他一起看这本书”,我在讲,我儿子也在问。这个过程是我最享受的。我也观察了很多的绘本、家长读图画书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孩子坐对面,他坐在这边,孩子在玩自己的,他像讲故事。第二种,收获最大的是孩子在旁边两个人一起看,他从画面的展示去欣赏这个画面,同时听着妈妈或者爸爸栩栩如生的在讲这个故事。孩子是双向的享受。他从故事的画面。因为他看不懂这个字,一旦他喜欢这本书的时候,他随时拿出来的时候,他基本上大意是一样的,会有一点他的发展,他的想象。他会把这个故事虽然一个字不认识,但是他能够讲出来。而且一页一页的翻,真的觉得他认识了这个字。因为孩子对画面的理解是第一认知的感官。他对画面的理解、画面的记忆里面,他能够把这个故事讲得比较完整。这种既能够培养孩子的阅读,又能够把情感的交流、父亲和孩子、妈妈和孩子共同融到这个部分里面去。这就是图画书带来的最大的好处。
殷健灵:在亲子共读当中,孩子看一个画面的变化,听着父母朗读的声音,是很美好的过程。我很主张家长在和孩子共读过程中进行讨论,我们经常会讲《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只猫是国王的猫、水手、杂技团的猫,它活得一点不快乐,但是它变成了一只野猫,它觉得很快乐。它爱上了一只白猫,它原来能够活一百万次的,在白猫死后,它却哭死了,这个猫再也没有活过来。这个故事很浅,我很主张大人和孩子讨论。孩子得到了最初的启蒙,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故事中包含了太多,我曾经拿这个故事问一年级的孩子,这只猫可以活一百万次,白猫死了以后,它为什么不活过来呢?有个孩子非常肯定地告诉我,“因为它爱过了”。还有个母亲拿同样的问题问四岁的女儿,小孩不说话。大人接着问,你是愿意活一百万次,还是爱一次就死掉呢?四岁的小女孩说“我愿意爱一次就死掉”。在这本薄薄的书里,可以有很多的问题探讨,在探讨中,大人可以帮助小孩提高他的思辨能力。小孩在懵懂中获得了最初的启蒙,这样的讨论是非常重要。还有小孩子在看的时候,他会发现大人没有发现到的画面中的很多细节。小孩是非常敏感的,大人也可以从小孩那里得到很多。这是双向的,你会有很多惊喜、很多发现。
主持人:很多家长也反应有时候在跟孩子进行亲子共读的时候,会跟孩子提到,猫的脸,胡子上三根胡子少了一根,这是很快乐的一个亲子共读的过程。
殷健灵:很多小孩在学龄前看的图画书,他当时是不识字的,但是在看图画书的过程中就识字了,很多在学龄前就能够识三百个字,他不是刻意的。
主持人: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家长的理解,现在很多家长压力很大,生活上有很多琐事,慢慢消解了很多的精力,他的想象力会有所退化。他去理解这本书的时候,可能没有保持真正的童心,栩栩如生的感觉。你有没有什么建议给家长?
殷健灵:这是一个很无奈的问题。尽管我们的工作节奏已经很快了,而且时间被挤压得已经没有空间了。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在繁忙的工作之后能够出去踏青,都希望能够去亲近自然,我想是不是每个做父母的也能够每天对自己说,我在一天的忙碌之后,也能够给哪怕十五分钟给我自己和我的孩子。我们共同的在灯光下安静地一起来读一本书,每天给自己安静的十五分钟,一开始可能是要求自己做到的,到后来他会发现安静的十五分钟会成为家长自己的心理需要。
颜小鹂:健灵这个建议相当好,人在纷杂的繁忙过程中,回到家里以后,还有那么多杂事要做,孩子闹了半天,他要睡觉了,睡前他需要有一个故事,这安静的十五分钟不仅是给孩子的,也是每个家长自己心理的调整期。如果有一个人能坚持,孩子性别的成长也会很健康的。我一直很佩服当当网少儿频道的王月,她在这么繁忙的工作状态里面,我们觉得每天都是疯掉的,她的工作状态是疯的,她一定要坚持,如果每天她不在场,她的老公也要给孩子讲三个故事才睡觉,现在她的孩子已经六七岁了,她在班上讲出来的东西,老师都说这个小孩太好教了,太有意思了,她的想象力、动手能力、理解力、对很多事情的体量都跟一般的孩子不一样。
殷健灵:阅读是帮助孩子全方位的培养领悟事物的能力、触类旁通的能力,孩子的眼界是非常重要的。缺少阅读的孩子眼光是狭窄的,是局限在一个小角度。幼时给孩子的阅读是为他将来的成长买单,是给家长的未来买单。
还有一个问题,我们现在一味地弘扬要给孩子爱,昨天我碰到一个育儿频道的主编,她说她的女儿小时候给她关爱,可是这个孩子太敏感了,受不了一点挫折。所以我们给孩子的阅读要是全方面的。我们不仅要给他看《猜猜我有多爱你》,还要给他看《铁丝网上的小花》。
中外儿童阅读对比
主持人:刚才我们谈的都是一些很细的方面,下面我们请两位老师谈一谈大的宏观的方面。因为现在我们国家也在大力推广儿童阅读,但是无论从时间上来说,还是人均的出书数量来说,跟国外都是有差距的。中国少年儿童对阅读方面的缺失也是非常严重的。颜老师谈一下中外对比?
颜小鹂:现在孩子的阅读量肯定是不够的,但是不是课外阅读不够,是课内阅读太多。国外你上学就是上学,回家看书也可以,他们每个学期都开的有书单的。我们老师没有意识让孩子什么时候读什么书。我认识南京一个老师,他放学以后绝不给孩子布置作业,让孩子回家,你今天回家我给你开一个书单,这几本书你可以选来看,一个星期以后我检查你看的感受是什么。也不要小孩去写读后感。他每天早晨的早自习让每个孩子讲,你读这个书的感受,两句话总结。这是阅读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他向着有针对性的去读一些书。这个老师是很优秀的。但是在全国来说,这种老师是很少的。
殷健灵:首先老师不阅读、家长不阅读。现在很多家长是功利性的阅读。学龄前我培养孩子,让他上学以后不要落在别人后面,上了学以后,给他阅读,就是希望能够对他的作文有帮助、对学习有帮助。这是家长的功利性。这个要剔除。另外,家长自己问自己,你自己阅读吗?你下班以后你的时间大多数花在什么方面?我不相信一个家长不阅读,他的孩子会爱上阅读。所以阅读推广首先应该是给家长和老师扫盲。
颜小鹂:那天说了要教育孩子阅读,首先要教育家长阅读。
殷健灵:而且家长不知道辨别,家长辨别一本书的好坏,就是孩子拿着这本书能够看得放不下作为标准。孩子拿到漫画书也放不下,你说漫画书是最好的书吗?家长标准过于单一了。很盲目。而且现在我们有一个调查,中国的阅读状况是看书的人越来越少,而看书的品质越来越低。这是我们现在的阅读现状。
主持人:现在学校包括各方面给孩子的压力也特别大,面对很多问题,家长第一选择先是有利于他成绩的提高和分数的提升。您觉得孩子在教育方面面临最大的缺失是什么?
颜小鹂:还是让孩子全方位的阅读,每个孩子教育最大的缺失就是阅读的缺失。钢琴也学了,锻炼有了,技术性的教育都做得很好,只要家里有钱,今天给孩子学英语,明天给孩子学钢琴,后天给孩子学跆拳道。健康也照顾到了,但是真正的孩子的阅读时间,家长没有认真考虑的。那天我在网上看一个讨论的话题,应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一直说赢在起跑线上。医在起跑线上的时候把孩子的性格做了扭曲,他没有让孩子自然、真实的成长。而是说我给你限定一个范畴,你就在这个范畴里面成长,不管你适不适合,我就是这么定的,你就要这么去做。家长以为他学会了钢琴会变得很优雅,会在某些高层领域里面出入得很自在,这都是功利性的,第一扭曲了孩子成长的自然状态。第二,是不是真正赢在起跑线上,二十年以后我们才能看到。
殷健灵:应该把孩子当做一个完整的独立的人来培养。我觉得阅读更大的功用是对一个人人格发展、心智的培养起到很大的作用。文学的功用是承载人生经验,一个孩子在人生最初的时候,去学会从阅读中面对这个世界,面对以后他可能经历的人生。另外,不单是文学的书,历史、哲学、科普的书都很好。另外,我们家长比较注重的就是对孩子智力方面,阅读也是智力,但是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小孩情智方面,他能够有一个特别好的心态,面对世界的姿态是非常重要的。
主持人:有人说增长知识是读书最重要的功能,又有人说孩子只是看了书高兴,没有收获,这个书的价值并不大。有一部分人觉得读书就是学知识,这种知识有助于他以后事业上、学业上有促进的。还有人说,这个书对孩子来说就是娱乐性的功能。您觉得这两种可能都有一些道理,但是阅读最大的价值并不是体现在这两种上。
殷健灵:增长见识当然是读书最基本的功能。你会透过书看到你眼睛无法看到的世界、你的脚无法走到的世界。更重要的读书的功能就是拓宽人生的厚度。因为一个人寿命是有限的,只能活一次,但是通过读书你能够体验无数的人生,那种厚度我觉得可能是别的方式无法替代的。
颜小鹂:我觉得也是,人要去树立一个英雄的观念,比如说我说我小时候最喜欢读的是名人传记,哪怕传记写成小说。这种作品给我的成长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性的,或者说我知道凡高是谁。这也算是一个知识点,但是真正的他们的成长、他们的成功,他们在当时那个历史阶段里面,他们传递出来的,人成长过程中真正的筋骨在哪。如果我只知道三加二等于几,昆虫是什么名字,这个东西任何人都可以做到。但是如果一个人在阅读里面没有获取他的筋骨,这就是浅阅读。家长就有责任让孩子往深一步的进行。如果家长只认为读书只是一个知识性的东西,那这个孩子只适合读大百科全书。
殷健灵:他可能就是心灵很不健全的人,情商很不健全的人,他是一个高级的知识机器。
主持人:今天我们也谈了很多,不管是阅读的价值也好,还有阅读的功能。我相信通过今天的这场访谈家长也能够从各个角度去理解阅读、认识阅读,重新规划孩子的阅读,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只能聊到这里,非常感谢两位老师精彩的分享,本次访谈结束!
颜小鹂:谢谢所有的网友!
殷健灵:谢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