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为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编我的“温暖”系列。这个系列含三个长篇,一个中短篇集,一个散文集。其实,能称得上精品的实在有限。如何在体例上有些新意呢,又如何让读这书的人觉得物有所值?是件伤脑筋的事。
就在这两天,收到远方朋友自费出版的理论集,印行1000册。朋友是做中学老师的,业余时间写下了百万字扎实的理论文章,头一遭,我读评论读出了感动。朋友在信中说:像我这样的边缘人出理论书,难度之大你未必能想见。在我,即便能想见,也未必能感同身受。不过,看似缺憾,但正因身处边地,不在话语中心,远离利益是非,反使得他的评论沉潜、踏实和淡定,如此,倒是离真正的文学更近了。
而我们这些看似占尽地利的人呢?有些因素,是先天注定的,机遇本来就不公平。很多人用后天的努力来弥补先天的不平等。可如今,价值判断体系纷繁,连文学的判断体系也已经远离了文学本身,当外界失却了平衡,也只能退而寻求自己内心的平衡了。但事实上,还有什么比内心的平衡更要紧的呢?
只能慢一点,沉一点,甚至“笨拙”一点。
想起勒克莱齐奥《诉讼笔录》,扉页上的一段话颇有意味:
我坐在这里,仿佛面对着永恒。
偶然、激情、 愿望、理解,一切在我心里,
一切都在动,活动,斗争。
而我,我看着,我创造。
又及:台湾繁体字版《画框里的猫·出逃》已经出版,欢迎上网浏览,网址如下——
http://city.udn.com/54764/3130823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