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者:远流经典
受访者:王晓俭(有删节)
1请介绍一下你自己。你的年龄、性别、身份、你的居住地以及你的爱好。
王晓俭,女,1972年圣诞节生。现为江苏南通某报社记者。
喜欢儿童文学,喜欢种植花草,养小动物,对花草的学名有一种痴迷。
2
能否告诉我们,第一次接触殷健灵的作品是在什么时候,当时留下了什么印象?
应该是1995年左右。那时我刚工作,在一家县级党报做记者,成天跑会议写消息,头脑里充斥的是很多政治经济上的名词,要和党政部门的人打交道,那并不符合我的性格,因此身累,心更累。
有一天去做小学语文教师的老同学那儿玩,看到她为学生订的《少年文艺》,一下唤醒我久远的蒙尘的记忆。我想起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妈妈便为我订了江苏和上海的《少年文艺》,一直到中学毕业;我想起陈丹燕、黄蓓佳、秦文君这些温暖过我的名字(事实上,正是因为从小爱好文学,我才选择了从事文字工作,只是这份工作和我想像的有差距)。那天我第一次在《少年文艺》上看到殷健灵的名字,是诗歌《曾经有过那样一首诗》:“坐在离你不远的地方/我悄悄地注视你/不愿被你觉察/你不会知道/是谁写了这首稚嫩的诗/那束带露的野花/又是怎样长了翅膀/从田野飞到你的桌上”。那首诗文字淳朴,感情真挚,立即让我枯萎的心轻轻跳动,闪出点点火花。我也一样啊——我曾用攒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零花钱,买了一本精美的相册,悄悄放到老师宿舍的窗台上。因此立即产生共鸣。这首诗附有一小段有关作者的文字介绍,我注意到殷健灵和我年龄相仿,依然守望着她的童年,守望她那颗不愿匆匆长大的心,而我却疲于奔命,满面灰尘,即使对童年还有着那么点留恋,也不知被我藏到了什么地方。那一刻,我决定再次订阅《少年文艺》。后来我在《少年文艺》上陆续看到过她的诗、小说、散文,便记住了她的名字。
3
作为作家,她的创作史也是她个人成长和思想成熟的历史。你对殷健灵的创作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
对!殷健灵的作品和她个人在一起成长着。
最初,她的诗歌,她的散文,及她第一部长篇《玻璃鸟》,都是朴实无华,像一幅素描画。她的文字、布局没有过多技巧的成分,但通篇洋溢着一种真诚而不矫揉造作的气息。从这些文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的生活、她的思想、她的感情。
后来的《哭泣精灵》《纸人》等,文字更显抒情,描写更加细致。值得一提的是,我一直把《玻璃鸟》和《纸人》看作姊妹篇。两部长篇其实有很多内容是相似的,但肯定《纸人》更胜一筹了。《玻璃鸟》只是如实记述自己小学到中学的成长时光,而《纸人》加入了纸人丹妮这一寓意深刻的教母式的幻想人物,通过她与成长中的苏了了的对话,有了更大的思想容量。我觉得丹妮就是成熟后的殷健灵自己,而苏了了则是过去的她,她是在和过去的自己对话、分析、总结。
再后来的《花期》《画框里的猫》《七年》是我比较欣赏的。这几篇小说显示出她洗炼老到的文字功底,篇幅不长,叙述不动声色,她自己则隐于幕后了。但对于热爱她文字的我来说,还是挖出了她内心的一些东西。比如《画框里的猫》。之前我曾在《现代家庭》上看到殷健灵的一篇人物专访《东子的天上人间》,写的是在北京后海开店的制陶女子东子,里面内容几乎就是《画框里的猫》的原版。我猜想殷健灵在做完那次访问后心有触动,意犹未尽,我记得她曾在《纸人》的后记中说:“我并不满意自己的少女时代
。如果让我从头来过,我会是怎么样的?我曾不止一次自问。——我会更张扬天性:我会勇敢表达我需要爱;我会剔除束缚做一个完完全全的自己;我会问我想问的看我想看的说我想说的,痛痛快快地道出困惑无望和失落……我知道,自己曾是那样的封闭压抑,尽管那时的我看上去常常充满阳光面带微笑。”于是便有了《画框里的猫》,里面的“我”,应该便是殷健灵“如果从头来过会更张扬天性”的内心的自己。还有《七年》,如果没有记错的话,殷健灵曾为一位外国友人做过一次短暂的翻译,我猜想,是不是七年之后,她又遇到了他呢?而她把这段相遇放到一个八岁到十五岁女孩的身上来叙述了。
我曾一直把殷健灵认同为少女心灵成长小说的最好叙述者,但她远远超出了我的想像,令我惊喜,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那就是最新的四部长篇幻想小说《风中之樱》,充满梦幻色彩、奇丽到甚至有些诡异的文字,一下子颠覆了她原先的平实和端庄。其实这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之前的《哭泣精灵》《碎镜子》已初露其幻想小说潜质的端倪,到了《风中之樱》则达到一个全新的突破。同时,殷健灵深重的责任感和道义感,对人类的忧患意识也令我由衷地佩服!
4
阅读她的作品对你个人有过影响吗?
有。阅读殷健灵的作品,也开始了我对自己成长的回望,唤醒了我的记忆。重新订阅《少年文艺》后,我开始了对殷健灵作品的搜寻、整理、阅读,几乎买下了她所有的书,专为她列了一排书架,在百度上为她设了“殷健灵吧”。
读殷健灵的作品,我的心情变得平和、宁静、简单,开始热爱孩子。我放弃了党报记者的工作,应聘进了一家生活娱乐类周报,虽然和“第一线”接触有了距离,但环境更加宽松、人文。我开始向殷健灵学习,工作之余尝试儿童文学的创作,目前也发表了几篇,这要感谢殷健灵。
5
你为何喜欢她的作品?她的作品的独特魅力在哪里?
也许,我和她成长的经历相似。殷健灵出生于上海,却在南京市郊一座钢城长大,那儿像一个世外桃源,没有喧嚣和嘈杂,大人和孩子都按照应有的轨迹生活着,但看似平静的生活下不缺少任何地方都有的涟漪。我在长江北部一个小镇长大,大部分同学居住在世俗的居民区,我则是生活在父母单位的集体大院里。我们的妈妈似乎都是那种工作尽职,家务拿手,又有那么点小情调的人。在那样的环境下,我和殷健灵一样,从小向往着美好的事物。那段生活是水泥墙的烟灰色,是秋日午后阳光下的宁静,是家门前开不败的月季。很多看似微不足道的故事就在这样的氛围下悄无声息地演绎着,转瞬即逝。但殷健灵记下了它,而经历过那个生活的我们有幸读到了它,自然而然便喜欢上它。
殷健灵像一位少女情怀的收藏家,当我们长大后挣扎于成人世界时,她打开了自己的宝藏,一一清点、叙述。小女孩间的小别扭,男女同学间的试探,孩子对成人世界的茫然,对自己身体变化的担惊受怕,等等,让我一下子惊叹起来:对的,就是这样的!这其实是一代又一代延续下来的相似的感受,只不过有的人善于忘记,有的人善于收藏。我认为今天的小读者应该比我更幸运,可以在成长的岁月里及时和殷健灵相伴,不像我,只能靠看读她的书回味自己的童年,但它已一去不复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