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说话 |
这景象很像当年雨中的丽娃河
我的母校华东师大有个“华师大作家群”,两星期前,学校的宣传部又集体推出了“新生代华师大作家群”。我在毕业12年后,见到了低我两级的同系小师弟汤涛,他现在是华师大宣传部的副部长兼校报主编(我链接了他的博客“赴汤蹈火”)。可爱的小师妹李馥华作了我的采访,夜里,她又发来问题,我书面回答了她。
1、作为“华师大作家群”中现已成熟并且能独当一面的70年代作家,您认为华师大的求学生涯给了您什么?或者说您在大学时代收获了些什么?
说起来,我上华东师大和“华师大作家群”有关,因为这里出过一批我所景仰的作家,怀揣作家梦的我,在中学时就对她情有独钟。后来,如愿以偿来了这里,可惜不是中文系。
回想起来,大学生涯更多的是给了我一个可以独立面对自己,并且为自己选择人生道路的机会。在上大学之前,似乎都是别人在为我选择。而大学,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在并不繁忙的学习之外,静下来,去读喜欢的书,做喜欢的事,然后去想以后要走的路。虽然读的不是中文系,但在上大学的第二年我就想好了要回归文学路。那时,待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图书馆,我的阅读生涯可以说是从那里真正开始的。上课、阅读、写作和冥想,这是大学生活的主要内容。我想,很多东西,是在课堂之外获得的。
2、您是怎么想到或者是怎样一种契机使您走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上面来的?
写作的最初很懵懂,是没有目的性的,甚至不知道自己写的是哪类文体。我高中时在上海的《少年文艺》发表了第一篇作品,是写自己鲜活的校园生活的。那篇东西得了奖,此后便一直受到敬业的编辑的督促,不知不觉就走上了儿童文学写作的路。这份老牌的儿童文学杂志为我提供了最初的土壤,我至今对他们深怀感激。可能是一种惯性,也可能是自己的气质使然,我觉得这种写作非常适合我。
、有些人认为儿童文学是“小儿科”,对此您怎么看?您创作作品的基本理念是什么? 3
其实,我从来没有小看过小孩子,更没有小看过儿童文学。我曾经不止一次表达过这样的意思:孩子是这个喧闹世界上真正活着的人,而大人往往是迟钝的、蒙昧的。岁月冲刷,世事繁杂,纯真丢失,真假莫辨,人在长大的过程中,得到的同时,也在失去,失去很多童年时曾经有过的东西,比如善良清澈的目光,比如单纯无瑕的情感,比如轻易得到的快乐……
而真正的儿童文学从来不是小儿科,儿童文学与登大雅之堂的纯文学本不该有明确的界限。从安徒生到林格伦、圣·埃克絮佩里到今天的J·K·罗琳,文学史上的一些大作家,使其名垂青史的不是他们的成人文学作品,而是小儿科的儿童文学,比如《彼得·潘》作者巴里。优秀的儿童文学深藏智慧与人生大奥秘,以浅显语言说深奥人生,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做到的吧?如果把这些给小孩看的文学拿低标准来要求,甚至去糊弄小孩,恐怕是要给笑话的。
好的儿童文学必定能同时取悦孩子和大人,儿童从阅读中获得愉悦,而作品的美感和思想性同样适用于成人。衡量的标准也只有一个,就是艺术性。
4、儿童文学给您带来的最大快乐是什么?
如同花农的快乐,我在为小读者种植着玫瑰,愉悦自己,芬芳他人。
当我们成年,很多东西都奠定了,似乎很难再用文学去启发一个人,影响一个人了。但是,儿童文学作家却可以做到。会有很多孩子热诚地读你的书,然后,一些孩子会告诉你,你的书将让他记一辈子,甚至影响他的人生。他们把你的书视为成长期的精神伙伴,在孤独时大声朗读你的书……有些美好的感受,可以跨越时间,获得永恒。
、我们国家的儿童文学作品鲜有特别畅销或者出众的,比如像《哈里·波特》这样的作品那般火爆,对此,您认为这是什么原因?还有,我国的儿童文学作品与国外相比,您觉得最欠缺的是什么? 5
《哈里·波特》作品本身的确很出色,不过它的火爆更多的是一种商业操作的成功,也是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如果它是中国的原创作品,恐怕成不了现在的气候。
中国本土也有很好的儿童文学。但在整体上,欠缺的是想象力和独创性吧。
6 、现在80后少年作家被人们提得比较多,而70后作家却很少被人们关注并且70后的作家比较少,您觉得有什么原因呢?
这种命名本身就是一种商业标签,意义不大,我相信很快就会有“90后”“00后”。作为群体出现,过度被关注未必是一件好事,抹煞个性不说,更可能将写作商品化,文学也可能异化。
7 、时间过得飞快,80年代的人正在尖峰时刻,90年代的人也很快就赶超上来,作为少被关注的70年代作家,您会不会觉得有什么危机感,或者说您对现在这样一个现象有什么看法?
在文学写作范畴里,这应该不是一个问题。作家不是偶像明星,不需要做秀,也不渴求被粉丝追捧,更没有什么“尖锋时刻”和“赶超”。但是优秀的作家从来都不可能孤独,他的作品可以流传,会有无数忠实的读者默默地感念他。我想,我永远会是“娱乐化的文坛”外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