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殷健灵
殷健灵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0,510
  • 关注人气:86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提灯独行

(2006-09-13 13:43:25)
分类: 读书

提灯独行

——略评刘绪源新著《文心雕虎》

殷健灵

 

《文心雕虎》的扉页上有这么一句题记:“献给在寂寞之道上怡然前行的朋友”。我想,这句话至少隐含了三层意思:收在集子里的都是与儿童文学有关的理论文字,儿童文学的写作者无疑是寂寞的,挤不进文学的主流,同时,它的阅读者——儿童也始终掌握不了主流社会的话语权;尽管如此,这些热爱儿童文学的人依旧怡然陶醉于自己所做的事情,享受着从中得来的乐趣;对这些人,作者是以朋友之心真诚待之,无论褒贬,都发自真心,奉献了自己的“真生命”的。

而这最后一层,恰恰是刘绪源的文学评论被出版界尤其是作家们看重的主要原因。

时下的书界十分在意评论界的声音,但在更多的时候,买书、卖书和写书的人,只是在看个热闹。那些漫天飞的评论文字,颇似舞台上的走秀,华美、张扬、夺人眼球,但失之浮泛。它们到底能给读者与作者带来些什么呢?是否能把真正的好的信息传递给读者呢?而评论者自身又是否称得上一个够格的艺术鉴赏家呢?

《文心雕虎》头一篇叫做《“我苦呵,我一直单干……”》,引用的是前辈陈伯吹先生闲聊时的一句戏言,发的却是常人不敢发之感慨,他提出儿童文学的三戒,一戒“官气”,二戒“江湖气”,三戒“小家子气”。他说:“我以为,近几年,‘官气’仍有,但‘江湖气’与‘小家子气’则日益抬头,已严重影响了儿童文学的产量和质量了。我甚望儿童文学界的朋友(自然最应包括我自己在内)能‘对号入座’,深自检讨,有则改之,无则作罢……”没有一点书生意气、古道热肠,何来此等中肯坦诚之感言?

除去智慧与思想,又有了真诚直言打底,使得刘绪源的文学批评与理论文字获得了一种难得的人格上的魅力。我曾经以为,写作是特别独立、特别个人化的劳动,创作过程也是没有形迹的,而文学评论呢,总将无说成有,文学评论不是给写作者看的。但是,刘绪源的评论却让我放弃了那种想法,他的意见不但成了我特别在意的意见,并且在无形中影响着我的创作。持这种观点的,在儿童文学界恐怕不止我一人。

收在书里的文字,曾陆续发表于《中国儿童文学》,其中的大多数我都在杂志上读到过。成书后集中读,就有了另一种梳理后的自成一家的完整面貌。在痛快酣畅的行文背后,刘绪源的很多观点是充满创见,拨云见日,言他人所不能(或不敢)言的。

比如,早几年《三重门》畅销的时候,很多大人读了后觉得别扭,诧异又反感,喜欢不起来,但说不清楚其中的缘由。刘绪源说,这涉及了艺术描写的“度”的问题,作家往往爱强调人物或人生的某一个方面,但如强调过了头,就会导致作品的失败。而韩寒在小说中刻意强调的所谓刻薄与冷漠,是“越可笑越好”,“越狼狈越好”,这样一来,文学作品要求的真气和活气的“度”,便被轻易地抛弃了。“生活不可歪曲”,“风格不可硬造”,这恐怕是《三重门》让人觉得不舒服的重要原因。

比如谈到纯文学与通俗文学的区别时,所提炼出的纯文学的个人性、独特性与通俗文学的复制性之异,前者的审美作用是深度心灵体验,后者的审美作用类似于游乐场中的冒险;

比如儿童文学的神秘入口,“从表层看,是一种能将各类事物写得浅新有趣的语言能力;往深里探寻,则是一种内在的儿童的天性。只有具备了这天性,并能将之转化为语言能力的人,才会是真正称职的儿童文学作家。”

再比如《几米和儿童文学》,他居然从大受年轻白领欢迎的几米绘本作品里,提炼出与儿童文学有关的美学特质:“一个从儿童文学(或儿童美学)中走出来的作家、艺术家对于人生和心灵的探掘,其幽微、深邃与独到,为他人所难于取代”,这样的“发现”,让儿童文学无法妄自菲薄,并且仿佛忽然之间看到了其中蕴藏的无尽宝藏……

刘绪源的理论新见还有很多,对幽默的解释,对文学与“不满”关系的论证,对“蹲下来和孩子说话”的异议等等,看似零散,但以他的“真”与“美”的双重标准串联,便如同链上珍珠,璀璨、扎实。

如其所言,这么多年,刘绪源也一直单干着,无论是为人还是为文,不免令我想起独行的提灯人形象。唐兵女士在序言中言及批评家和编辑的命运,曾以提灯人比喻:“当道路显得特别昏暗泥泞时,或行路者感到特别孤独无依时,一盏灯火,确有无可替代的价值;然而,一旦天色大亮,灯火也就退隐。”听来,略带伤感。但是,我想,绪源兄大概从未有此伤怀,虽提灯独行,但乐在其中,在这个聒噪的时代,这也实在是一个读书人的幸运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独腿人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