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说话 |
答文艺报刘秀娟问:
目前儿童文学(青春文学)对于青春期情感的表现您认为存在哪些问题?
我想首先需要对青春期情感作一个界定。大多数人理解的“青春期情感”,是指少男少女两性的“早恋”或者说是“过密交往”,这也是很多儿童文学(青春文学)着意表现的主题,但两种文学样式在表现形式上却呈现不同的状态,前者的欲说还休、讳莫如深,和后者的火爆热辣,形成鲜明对比。但我认为,青春期情感还有更广泛的外延,除了两性情感,还应包括青少年的社会交往、自我情感世界、亲情世界、友情世界等等。因此,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而在错综复杂的情感中,他们情窦初开的情绪体验将广泛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所以日本著名青年心理学家依田新认为,青春期是“人格再造的契机”。
中国的儿童文学早已走过了自我圈囿的阶段,最近几年,少年写手(包括一部分商业化写作的成年作家)的加入让原有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呈现异样绚烂的样貌。这些青春文学我看得不多,以我有限的阅读经验来看,一部分青春文学在表现青春期情感上,有简单化、平面化、极端化、模式化的倾向。有的将青春期的情感成人化,除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在校园之外,内容和一般的都市情感小说无异,只是将主人公的年龄低龄化了;而有的小说则明显受了《菊花香》等日韩小说故事模式的影响,美丽的相遇、淡淡的忧伤,意外的死亡,这样的作品第一次读或许会赚取读者的眼泪与共鸣,但见多了,就会产生“阅读疲劳”。 至于另一些作品则完全出离了文学的艺术底限,字里行间充斥了现代都市生活的物质符号、流行语、网络聊天记录,无需结构,也能成就一本卖相不错的作品。这样的书,也就不足品评了。
您认为儿童文学(青春文学)对于情感的表现应该秉持怎样的立场?您在把握、处理少年人的这种情感时有何经验?
我曾经在长篇小说《纸人》的后记里谈到过这一问题,“青春期的大部分苦闷都来自心理上性意识的觉醒。它就像少年成长中的‘成长仪式’,更像少年生命中的‘第二次诞生’。和少男相比,青春期带给少女的变化,其表现形式更加复杂、微妙、隐蔽。它更多的投射到心理活动上,是一种情感的隐秘渴望、一种在梦想世界里的精神巡游、一种有趣曲折的情绪游戏。这样的心理活动,有时是美好的,有时却是痛苦的、难以自拔的。那些对爱的渴望,未必都会倾注到异性的身上,也有可能同样的倾注到同性的年长者身上(心理学上称之为‘恋慕年长者期’。而她们对爱的渴望的表现形式有时也是不合逻辑、未可理喻的。在她们的面前摆着那么多难解的谜,包括对她们自己以及对她们自己的身体。”并且“正是因为少年时期性意识的萌动,其性的感觉和心理上的异性爱不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表现少年性意识的焦点应该是集中在心灵上的细微感受和爱的情感方面。我想,这也是少年文学和成人文学在切入视角上和表述方式上的本质区别。”
以上两点认识,我至今没有改变。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的作品,在某种程度上,似乎应该起到一个“青春引领者”的作用。让美好的阅读感受,伴着每个读过书的孩子在野草疯长的青春里,了解自己,了解生命,了解世界,安全而健康地度过水流湍急的欲望之河达到彼岸。这可能是儿童文学(成长文学)所应该把持的立场。
在您接触到的青少年当中,他们这方面的体验给了您怎样的触动?
“每个人心中最好都有个纸人。
初中,什么也不懂的年纪,便在学校的图书馆里翻看到了这本书。
现在,依然是什么也不懂的年纪,却十分怀念书中的某些细节。那些有关女孩子的叮嘱似乎更应该在这个年纪来看。因为此书,真的是为每个将要经历些什么的女孩子量身定做,值得细细推敲。或许她会变成殷健灵笔下的纸人,帮助每个女孩儿蜕变为女人。
无需惆怅,无需忧虑,一步一步,原来就是书中那个样子。
纸人必然要离去,但不应是破碎。留在心里的记忆是永恒的。”
以上的这些话零星摘自陌生的小读者在网上的留言。很多类似这样的话让我更加坚信,无论是生活在哪个时代的孩子,他们成长的苦痛和迷惘是一致的,爱与情感也是相通的。所不同的是,当“少女妈妈”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社会问题,诸如此类的变化,让我们不得不承认,现代化的进程让今天的孩子可能经历更多的波折、危险与迷茫,也可能让今天的家长更多紧张与不安。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为青少年写作的作家更需要一种责任感来支撑。文学虽然并不承担实用的功能,但我相信,它至少可以让一颗与好书结伴的心灵更加丰富、更加清醒,也更加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