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刘长锋
刘长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518
  • 关注人气:2,683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态文明榜里的“文明”在哪里?

(2009-08-18 06:30:09)
标签:

生态文明

生态足迹

gdp

经济发展

发达地区

杂谈

分类: 杂文、时评

生态文明榜里的“文明”在哪里?

作者:刘长锋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区域协调发展与政策研究”课题组首次披露各省区市生态文明的发展现状。生态文明水平即生态效率,其本质就是以更少的生态成本获得更大的经济产出。(《中国经济周刊》8月17日)

    明眼人一看,这份所谓生态文明榜,似乎更像是一份经济发展排行榜。对于经济发展指数左右生态文明榜的特殊现象,有关专家给我们做出了仔细的解释。根据所谓的生态文明测度水平公式来演算,GDP除去地区生态发展足迹指数,就是一个地区的EEI指数。从表面上看,这个指数似乎毫无破绽,也就是说,付出同等的生态代价,所得到的社会经济效益越高,所谓的EEI指数就越高。以小投入得到更多的回报,这毫无疑问是正确的。但有一个弊端显而易见,也即是只要GDP始终保持高位,最低底线是不要低于生态发展足迹,那么所得出的结果始终都是正数,而不会是负数。也即是说,在相当程度上,经济发展指数才是决定生态文明指数的关键因素。只要经济发展好,就能在生态文明榜上占个好位置,经济好就必然“生态好”。

    得出这个结论其实一点不荒谬,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这份报告,就不难发现其本身暗中所提供的有力佐证。根据榜单显示和专家解释,目前的现状是“除青海外,所有其他地区生态足迹均大于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明显。”从表面词义看,所谓的生态文明,其实就是生态与发展之间达成一种内在的和谐关系,经济要发展,而生态也不能付出太多的代价。而根据排行榜说法,同样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既如此,那么,除青海外,其他地区生态足迹均大于生态承载能力,生态赤字相当明显,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即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已经超出了生态的负荷,生态压力已经相当明显。经济发展导致生态严重破坏,这究竟该是“文明”和“荣耀”呢?还是该用“耻辱”和“伤痛”来形容?

    据此看来,所谓的“生态文明”,不过是一群小矮人比高低,是乌鸦同猪比谁黑而已。说到底,这个所谓的排行榜,其实一点不像生态文明排行榜,倒更像一份有理有据的生态问题“黑名单”,而实在与真正的“生态文明”相去甚远。

    问题显而易见,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大多主要是以粗放型粗加工和生态资源的无限制付出所换来的,说白了,也是以生态的严重破坏换来的。而就当下而言,沿海发达地区在由粗放型向知识型经济转型时,资源无限制开采,粗加工污染企业向中小城市和西部边缘地区转移,也即是,在大多数地区,我们仍是在以生态破坏换取经济发展,并没有走开保护生态与经济发展和谐的新路子。如果要欠发达地区仍然沿袭沿海地区起步之初的发展思路,那么,在沿海发达地区严重的生态破坏之后,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中小城市,在若干年后,必将再次成为我们发展中难以承受之重,而真正的生态文明,也必将距我们不是越来越近而是愈去愈远。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9/0817/03/5GSTNFGO0001124J.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