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某些高校开设诈骗专业如何?
作者:刘长锋
大学之大,不在规模之大,而在气度之大,在于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的贡献之大。尽管从目前的有关资料看来,国内大部分大学,甚至包括著名的北大、清华,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仍是小弟弟级的。但我以为,所有的排行榜并非百分之百地完全客观。至少在某些“专业”领域,就我有限的视野看来,诸如在学术造假和剽窃等“专业”领域,国内大学的水平,包括各世界知名大学在内,也鲜有能望其项背者。只可惜在各类大学排行榜中,都没有综合考虑到这个新兴的“专业”而已,所以谈不上客观。
而据就近观察,国内不少高校,除了“造假专业”在国内外同行中遥遥领先之外,诈骗的水平,也实在不低,足以在各国各类高校中拔得头筹。根据中新网8月3日消息:湖北多所高校在通知书里夹带银行卡和手机卡,学校声称学生可以自愿选择是否开通号码,但同时称,如果不开通,又可能收不到学校发送的信息。不少家长和学生怀疑此举有强制消费的嫌疑。
诈骗是一个古老的专业,也是一个高深莫测的专业。尽管以前民间流传有一些“秘笈”,但在光明正大的学术研究上,可以说基本仍处于一篇空白。有鉴于国内不少高校在这一专业领域出色的表现以及卓越的实践贡献,如不对其进行学术化总结归拢,使之成为体系化、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实在有些可惜。
诈骗不同于偷窃和抢劫,完全无视当事人的意愿,而是通过一定的技巧,让当事人心甘情愿,乐呵呵地自己把财物送上门去。在我看来,湖北一些高校的做法,就实在是高妙,可看做“诈骗学”的开山之作。其巧妙地利用逻辑学原理,给学生和家长设了一个两难选择题。我把卡给你,并且声明你可以不用开通,就首先避免了“捆绑”和“强制消费”的嫌疑。而且同时,花言巧语美其名曰是更加“人性化”服务,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也就是说,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你有什么理由不接受呢?紧随其后,在使出障眼法和脱身术后,为了确保“鱼”能顺利上钩,声明如果你不开通,则你“可能收不到学校发送的信息。”如此一来,你开也得开,不开也得开,你即使不领人家“人性化”的情,至少也得为自己考虑吧。如果不开通,言外之意没收到信息并因此造成什么差错,你就要责任自负。总之是软硬兼施,既可快速达到目的,又可有效规避风险,诈骗的最高境界也莫过于此。
有鉴于此,在此谨慎向教育主管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可考虑在湖北某些高校开设诈骗专业。好处之一,既可避免高校诈骗专业人才资源的浪费,又可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好处之二是,理论来源与实践,高校有着如此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学术研究方面,必将能在本领域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为我国高校的学术研究排行上争得一口“恶气”,从而真正达到国际领先地位和水平。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9/0803/10/5FPM583L00011229.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