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了伊沙的《车过黄河》
作者:刘长锋
杭州湾大桥五一通车,无疑是近日的热点,也是一个亮点。对于这座号称世界第一的跨海大桥,我是抱着十分的敬仰心情去打量它的,或许可能它也在我心底里激起了那么一点点的所谓民族自豪感。但美中不足的是,我以为大桥设计者们,在大桥建设之初,尽管可能综合考虑到了各个方面,但还是有一点出乎了他们的意料。大桥是用来通车的,而不是用来撒尿的,对于这一点,我想设计者们无论如何是不会想到的。
看到东方卫视截图上显示一位先生,旁若无人地站在大桥上“面朝大海,尿尽欢来”,看到他似乎回味无穷的造型,总会使人感到有些遗憾。看到这个场景,我想起诗人伊沙一首叫作《车过黄河》的诗:“列车正经过黄河/我正在厕所小便/我知道这不该/我应该坐在窗前/或站在车门旁边/左手插腰/右手作眉檐/眺望 像个伟人/至少像个诗人/想点河上的事情/或历史的陈账/那时人们都在眺望/我在厕所里/时间很长/现在这时间属于我/我等了一天一夜/只一泡尿功夫/黄河已经远去。.
人有三急,憋尿是其一。俗话说活人怎能被尿憋死,这憋尿憋的难受,什么形象啊、什么素质啊,都是扯淡的,都去见鬼吧。毕竟面子事小,憋尿为大。所以有人大咧咧地在大桥上旁若无人地撒尿,就不足为奇了。尽管和伊沙在黄河大桥上撒尿有些相似,但人家毕竟是在厕所里,还不至于爬到车窗上对外去撒尿。所以在大桥上撒尿,非但没有后现代主义的幽默与狂放,而且多少有些不雅观,有失水准有损形象。
有着“世界第一”的头衔,注定了杭州湾大桥从一诞生,就具备了交通和旅游观光的双重使命。事实证明,在五一当天,杭州湾大桥就遭遇到了尴尬和麻烦。根据有关方面统计,大桥正式开通不到12个小时,就已经发生了5起摩擦事故发生,而车流拥挤堵塞难行,只能用一个举步维艰来形容。如此高密度的车流量,尽管和五一小长假多少有些关系,但这似乎并不能成为塞车的合理注脚,这绝对是一个站不住脚的理由。
尽管大桥在设计建设中考虑到了观光的因素,建设了辅道和观光平台。这些辅道和观光平台本身的承载能力却实在有限,而且显然有些高估了国人的富裕程度。花钱去十六层观光塔,这个门票钱并不是每个人都舍得出。我站在大桥上就看到了,何必还再去花这个冤枉钱呢?再退一步考虑,事实上,真正专程去参观的人毕竟仍是少数,而更多的则是沿途顺便领略而已。对惯于超速驾驶的国人来说,这时候倒真是难得的超低速了。如此一来,堵车就绝对是无法避免的。而长达三十六公里路程,一公里的时速,要不堵车是不正常的,而让人家不憋尿也是不正常的。
赋予其交通和观光的功能,就必须在设计和管理上有相应的对策和处理办法。毕竟这才是个开始,而且毕竟才是撒尿。如果相关设施不加改进,缺乏科学的管理协调体系,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那么日子久了,恐怕不单单只是大桥上撒尿丢面子那么简单了。
新闻链接:http://news.qq.com/a/20080503/000150.htm?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