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刊于4月7日《瞭望》2008年14期
别让自愿捐款掩盖了非法敛财的真相
作者:刘长锋
一出武侠戏,好像叫作《飞刀,又见飞刀》。而我想说的是“校庆,又见校庆。”前段时间河南某学校,为了搞所谓的庆典,不顾天气严寒,让学生们穿着单薄的衣服,站在广场淋喷泉,很是让领导们“风光”了一番。所以让我看了至今仍记忆犹新,但不曾想校庆活动今日又玩出新花样来。
根据《人民日报》3月28日消息:吉林省白城师范学院为迎接校庆,在教职工、学生中发起了为校庆捐款活动,以建造标志性建筑。截至目前,学生的捐款为10多万元。对于捐款的数额,甚至连该学院党委副书记连说“没想到这么多”。关于学校搞庆典、摆排场,我已在《该死的面子,该死的庆典》(原载3月17日《新课程报》)一文中阐明了我的观点。但是对于该院的号召师生捐款,以学生捐款来打肿脸充胖子,我觉得还是很有必要再探讨一下。
以我们惯常的理解,所谓捐款,大致是对于受灾者、弱者或者贫穷者的捐助,是一种出于捐助者自身的主动行为。从主客体上来讲,学校并不是灾区,更不是弱者和贫困者,相对于学生而言。学生捐助学校,问题颠倒了过来。同样,捐款是一种出于个人道义的自觉自愿行为。学校明文通知号召大家捐款,而且捐款多少也全部张榜公布。此举虽然从表面上,丝毫看不出强制性的痕迹。但是从管理与被管理的角度看,再加上人的从众心理和攀比心理,很难有人会为了十块钱而让老师和同学对自己有非议,也很难有人愿意在集体行为中,把自己扮演成一个“落后分子”的角色。大家都捐了,我看你还捐不捐。号召捐款表面斯文的背后,是这样一种洋洋得意的威胁,如此捐款与摊派何异?
从款项的使用方面来讲,师生捐款并不是用来做什么好事、善事的,而是用来修建所谓的“标志性建筑”。所谓的“标志性建筑”是个什么玩意?学校方面给出的说法含糊其辞语焉不详。但是很显然,这个所谓的“标志性建筑”即使建成了,也绝不是什么好东西,充其量只是一个领导邀功请赏的工具,是一个在好大喜功心理支配下,对个人追求虚无的排场和气派欲望的满足。
在很多学生还为高额的学费发愁的时候,在很多学生甚至为一日三餐发愁的这样一种语境下,号召学生捐款修什么劳什子“标志性建筑”,依我看来,自愿或者不自愿倒是其次,关键是看这钱用来做什么?如果只为了修一个装饰脸面的所谓“标志性建筑”,则非但是对捐款的侮辱,而且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敛财。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8/0328/06/483RRPQG0001124J.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