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上海《新民晚报》发表的一篇题为《老师讲范进中举学生哭了》的文章,在媒体广为传播。事情从沈阳某小学学生小宇的一篇日记而起,大概意思是说,老师在课堂上讲《范进中举》的时候,下面有几个学生似乎身有感触,而当堂嘤嘤作泣。小宇在日记据此把对来自家长和老师以及同学之间的各种压力与不满全部释放了出来,认为自己就是现实中的范进。
事实上,单就这篇日记来说,我可以不是很武断地认为,小宇并不是个差学生。由此及彼,善于类比联想,对自身的成长和身边的物事进行认真思考,作为一个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已属难能可贵了。但是就这样一篇日记,却被一些媒体无限放大,并在社会上激起了巨大的反响。
无可否认的是,在当前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考验越来越严峻。同样,因之而来的就业压力,也把无限的希望寄托在学校教育上。这种社会发展趋势导致的表面现象就是学历化,高学历在很多人眼中成了高素质、高能力的唯一选项,因此高学历也成了人们孜孜以求的唯一目标。在盲目追求高学历这样一种语境下,片面追求学习成绩和考试成绩,以考试成绩“优胜劣汰”的应试教育的特点,就一览无余地自然表现出来。
无限的压力被转嫁到学生身上,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要破解这种追求高学历的思维定势,显然并非一日之功,我们必须从整个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体系去思考和衡量这个问题。要在整个社会培养正确的就业观,培养正确择才观,注重人的综合素质培养。高分低能兴许可以一时之快,但从长远来看,不管对于个人还是对我们整个社会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如果说到压力,那么,我们显然也无法把罪责全部归到老师、家长和同学身上去,不能叫任何个人去承担整个社会的问题。社会期待出现了偏差,其实每个人都是受害者,包括老师、家长和学生。
同样,作为学生,也大不必把这个问题看得太过严重。从小里来说,这也不过只是个别现象。如果真如媒体所言,成了一种普遍现象,那么我们恰恰需要思考的就是孩子的心智培养问题,那只能说我们的孩子太脆弱了,心理承受能力差,一点点小小压力就承受不了。失恋、找不到工作、和家长赌气、与同学吵架等等,因此而导致的悲剧在近年并不少见。事实上,作为人的成长过程,不碰到压力是不正常的。所以我们所需要培养的正是孩子面对逆境、困难和压力时的素质与心态,要能承受压力,敢于接受困难和失败,必须把挫折教育提上议事日程。把挫折教育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培养孩子健康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面对逆境的良好心态与综合素质。
小宇事件,显然只是一个个案。但其折射出的却是整个社会和教育体系在学校、家长以及学生之间造成的潜在矛盾和冲突。我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但是也绝不能把其无限放大,不能片面地扩大矛盾。我们需要的是怎样去破解这个难题,在二者之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把这种矛盾对双方的伤害减少到最小,找到一个契合点,达成素质教育与减轻学生压力的平衡,找到这样一个制衡点,这才是我们整个社会要思索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