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项积极的社会实践活动,变成了带有强烈功利色彩的强制性任务,成为人们一种心理上和精神上的负担,那么,其作为社会实践活动的本质意义就已经完全丧失,就到了我们开始需要考虑其能否继续存在的时候了。
根据新疆天山网9月23日消息:新疆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已陆续下到田间地头,勤工俭学拾棉花。拾棉花在一些学生和家长眼里成了一项“痛苦”的任务,家长帮孩子完成任务、学生交钱买“任务”、施“苦肉计”开病假条等。为了防止学生逃避劳动,各学校想出各种办法“迫使”学生完成“任务”。
从学生时代走过来,对于勤工俭学,我是有着特别深的印象的。上小学的时候,每逢周末,学校就会组织学生勤工俭学,一般是上山挑白蒿芽。这种东西在北方很常见,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到了冬天,上面的主杆就完全干死,只有贴近地表的根部,长出一些略呈白色的羽状叶子来,所以叫做白蒿芽。到了春天,它就蓬勃地生长起来,可以长到1米多高。这些冬天生出的白色叶子,可以入药,对甲肝病毒有相当的拟制作用。我们那个时候,一到周末,就响应学校号召,一群人,欢天喜地的跑到野外漫山遍野地挑白蒿芽去了。当然,勤工俭学并不只有这些,还包括打槐籽、给老师拣烧炕的柴火等。打洋槐树的籽,基本也是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分年级定任务。
但那个时候,我们却似乎并没感到是种负担。农村的学校,文化娱乐设施欠缺,平日除了上课还是上课,基本没有什么课外活动。因此,不管是上山打槐籽还是挑白蒿芽,都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当然,如果说到劳动,其实对于我们来说,这些勤工俭学活动,算得上是一种解放和解脱了。打着勤工俭学的旗号,就可以逃避家里的各种劳动任务了。就是说,如果你不去参加勤工俭学,那么回到家里,很有可能有比这个更重的任务在等着你,比如说运粪啊、翻地啊等等的。对于家庭劳动,勤工俭学的那些活计真是不算什么。
当然,我杂七杂八说这些,只是试图表达一种经历,但绝不是经验。就是说,勤工俭学,除了客观上创造的经济效益外,我以为,更多的是让学生亲身体会劳动的滋味,让其在亲自参加劳动中,加深对劳动的理解,产生对劳动的尊重,丰富其阅历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对于现在的城里孩子来说,更应该是如此。现在勤工俭学活动,更应该是一种主动的趣味性的活动,富有知识性和娱乐性的双重效益。你要让学生自己对勤工俭学活动产生兴趣,让他在勤工俭学活动中,自己感觉到有所得,让他自己愿意去参加,主动去参加,而绝不是让他感到这是一种负担。
之所以现在学生不满意,家长也不干了,这其中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学校方面的强硬态度。学校在组织勤工俭学活动前,应该做好充分的动员,讲清参加勤工俭学的积极意义,鼓动学生积极主动参加。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这些,相反的是,教育部门和学校把更多的关注点和着眼点放在了经济效益上,强制性下指标分任务。这些带有强制性色彩的东西,在学生中造成逆反心理和抵触情绪,简直就是不可避免的。而从家长方面来说,对孩子的娇宠显然是不能回避的。说白了,就是家长太娇惯孩子了。在家里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很多孩子连麦苗与韭菜也分不清,小皇帝惯了,这样的“皮肉之苦”怎么能受得了呢。我们这一代受苦受累多了,所以到了孩子这里,一定不能叫他吃苦,一定叫他不能受累,一定让他高高兴兴想什么有什么,要什么有什么,绝对不能有半点不高兴,不能吃半点苦头。这是家长的心理。
学校方法不对路,家长思维不对路,你们两个都有问题了,这学生的态度能对路吗?他能不产生抵触情绪吗?他能不叫苦叫累吗?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7/0923/00/3P1LVGIL0001124J.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