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载《现代教育报》
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塌下来。这是一句老俗语,浅显易懂但却深含玄机,不无科学的道理和哲学的辨证意味。类似于“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为什么龙生下来的一定是龙,凤生下来的一定是凤而老鼠生下来的就必须是老鼠呢?这其中有一个血缘和基因的原因,但是也有一个成长环境的问题。在全球各地发现的狼孩、豹孩,一生下来也是人的样子,但是从一出生他就和狼或者豹生活在一起,所以就养成了嗜血、吃生肉的习惯,也养成了爬行的习性,至于不穿衣服和不会说话就更是自然的了。
就是这么一个道理,一个浅显到极点的道理,我们不妨拿来对照一下教育的问题。一个聪明的孩子,偏偏碰到的全是一帮窝囊的老师,没水准的老师,那么,你能指望这孩子成材吗?即便是偶尔个别的成材了,也是少有的。一个乖孩子,偏偏碰到的是一些吃喝嫖赌五毒俱全,爱撒谎、好作弊的老师,那么你能指望这个孩子长大是个懂道理遵规矩和诚实的孩子吗?老师传道授业解惑,不止是传授普通的具体的知识,而更为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如何做一个正直、正义、善良的人。倘若老师在做人原则和道德上出现问题,那么在老师的感染和熏陶下,你就别指望孩子成什么材了,一般情况下就是这个道理。
根据《华夏时报》3月26日消息:上周末,中国科协发布《科技工作者道德规范》,其中透露,学术不端教育将纳入高校课程体系。高校里的学术不端教育,将以本科生为主、研究生为重点,目前在清华等大学开始试点。同时,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杜祥琬院士表示,针对请“枪手”代写论文,网上成段复制他人图文资料等“见怪不怪”行为,他表示,在高校开设学术不端教育,一是明确告诫学生,什么是学术不端行为。二是引导学生尤其是研究生,应当自觉养成良好的学术习惯。中科协此举旨在从源头上解决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问题,窃以为不无道理,也很有必要。很有时髦的“XX要从娃娃抓起”的味道。但是说到这里,我们又不得不回到文章的开头,回到我开始的引述,也就是学生成长中的“异变”问题。
近年来,高校学术腐败丑闻不时见诸报端,其中不乏一些名校的教授和领导。教授剽窃抄袭他人论文和科研成果,甚至有一字不动地把别人的文章拿过来,换上自己名字的恶行也有。教授不专心授课和搞科研,而是热衷于做广告、做报告、做电视节目,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为自己赚钱上,这些现象是不是也是一种严重的缺乏职业道德的行为,是不是一种道德上不负责和学术不端?倘若教授都去做广告代言,都去做节目,而无暇授课,那么是不是应该摘掉其头上教授的光环?如果执意要做,那么就不如彻底地做个专业演讲师或者演员,厌烦教师的清贫,你尽可以去做演员嘛?干嘛顶着教授的头衔,拿着教授的工资和津贴以及科研经费却做别的去?这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不负责的教授的行为是不是也可以称作学术不端?这是不是一个道德问题?既然老师可以剽窃,那么学生为何就不能剽窃呢?既然老师缺乏专业道德,那么他教出来的学生怎么会有职业道德呢?为师不尊,上梁不正,也是学术不端和学术腐败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治标治本,孰轻孰重很显然,答案很清楚。在本科生和研究生中开展学术不端教育,是为治标之法计,而治本则显然要在那些“带头”的,做示范的和做榜样的人身上下功夫。在学生中开展学术不端教育有必要,在老师中开展学术不端教育更有必要。老师没有剽窃的坏习惯,专心专注于做科研、做学问,则学生可以从中受到感染,也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倘若老师剽窃,且无职业道德,近墨者黑,学生受到老师的耳濡目染,养成坏毛病也就在所难免了。由此可见,在专家教授中开展学术不端教育显然显得更为必要也更为迫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