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周来,辽宁丹东市振安区同兴镇的80多位老师,在见面的时候改变了传统问候语,原来见了面是“吃了没?”“忙啥呢?”现在则变成了“离了没有?”甚至就连这些老师的亲戚和朋友们,在见到这些老师时,也问“离了没有?”(《新快报》9月15日文章)
离婚成了一个流行的时髦的东西,大家说起来脸不红心不跳的,就仿佛大家早已说了几千年似的。大规模的群体性的离婚,对于一个习惯了婚配制度的社会来说,这意味着什么,我想大家心底里都有一杆秤。能够在短短一周内,推翻几千年的旧习惯,这无疑非常力而不可为的。但谁能想到,这股意想不到的力量,竟然只是一份毫不起眼的红头文件。这份丹东市振安区教育局《关于振安区中小学人员聘用制度实施办法》的通知,第十七条第三款中规定:离异或者丧偶且抚养未成年子女的,可以不通过考试直接上岗。正是这样一款充满了“人情味”的规定,直接导致了短短一周内80多人离婚的空前盛况。
政策上倾斜,优先考虑照顾独身带未成年子女的老师,体现了我们这个社会关心弱势,帮扶弱势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是我们这个社会人道主义关怀的最直接最简单的表现。但是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作为老师,必须要有丰富的、渊博的知识;作为老师,必须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品质。以人格魅力和渊博的知识在间接感染与直接讲授中,教会学生知识和做人处事的基本道理。乡下俗话说:“要给别人半瓶水,自己须先要有一瓶水。”换句话说,教师不同于其他职业,教师不是谁都可以做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如果只是简单的开绿灯,单只“离异带孩者无须考核聘用。”那么多少就有了舍本逐末的味道。学校招聘老师,须先考核师德人品,师资水平,而不是是否离异或者是否带有未成年的小孩。毕竟学校是一个教书育人的园地,而不是修道院或者红十字会或者社会福利院。
当今社会,竞争就业,考核持证上岗,早已成为普遍之大趋势,这是优胜劣汰的社会法则。如果自身素质过硬,那么考核又如何?竞争又如何?短短一周之内,80多名老师离婚,并且还有不少现时正走在去民政部门的路上呢。形成这个空前绝后的离婚潮的另外一个原因,则是这些教师的教师资质尤其是师德本身就出了问题,要么是缺乏勇气与自信,要么是不敢面对竞争,要么还有的可能纯粹就是为了找条终南捷径,甚而不惜以离婚而投机。背弃家庭和社会伦理,不靠正当竞争上岗,抛夫弃子而投机取巧,仅此一点,就已失去了为人师的基本资格。这样的教师,即使是上岗了,又如何能担当得起教书育人,为祖国建设培养栋梁的重任呢?
老师为上岗不惜抛夫弃子,这说明了某些老师在竞争面前的恐慌和道德的脆弱。而以是否离异独身为选择教师的标准,把好老师拒之门外或者造成大面积的教师离婚,无论对于老师本身或者对于学校,都不是一个明智的做法。毕竟咱们是学校而不是寺庙,咱们是招聘老师而不是聘请尼姑或者和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