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篇:寻址“未苏湾”
(2024-01-18 11:56:44)管窥篇:寻址“未苏湾”
步入“未苏湾”大门
苏轼《浣溪沙》中的两句词
非常醒目地映入眼帘
“覆块青青麦未苏
江南云叶暗随车”
据有关资料介绍
由于其建筑风格
“融入了苏轼诗词元素”
故将皇姑岭社区的孙家湾
更名为“未苏湾”
仔细揣摩着这个名字
感觉还是挺陌生的
为何更名为“未苏湾”
带着这个问题
我不得不再三拜读“原玉”
苏轼这两句词
翻译的意思应该是
霞盖着的田畦
小麦还没有返青
像云一样的枯叶
悄悄地在车轮下飘着
前一句是叙述田园景色
反映了苏轼关心农业的思想
后一句是描绘黄州
农家冬闲的淡然风光
反映了苏轼娱乐自然的心境
在细细品读的基础上
借助《字典》等工具书
对“未苏”二字再深耕一遍
方才略知一二
取“未苏”之名
不是“过去时”
也不是“现在时”
而是一个“将来时”
未的含义
未字指未来
不曾
没有
未知等
未字取名含义
为意专心致志
相融以沫之义
未字取名寓意
为专注
和谐之意
苏的含义
苏字指流苏
苏绣
苏州
复苏等
苏字取名含义
为意春暖花开
大地回春
万象更新之义
苏字取名寓意
为紫气东来
欣欣向荣
气势磅礴之意
以“未苏”取人名
也许有些新意
蕴含着谦逊的意思
寄予的是一种希冀和期待
这一点无可非议
但对于地理实体的更名
不可以是虚构的文学创作
故本人不敢苟同
坦陈己见
更名为“未苏湾”
犹如一个空降的名字
一方面
与大文学家苏轼不搭界
没有资料显示
苏轼曾经到过孙家湾
或者寄予厚望没有得到实现
另一方面
这样的更名
与苏轼词的本义也不沾边
在苏轼《浣溪沙》中
“未苏”
指(植物)还没有复苏
即(小麦)还没有返青
这更名寓意是什么
着实让人摸不着头脑
而且与“末”字一起极易混淆的
这是地名命名、更名之大忌
由于“名”同陌路
故有人设问道
磁湖岸边怎么突然
蹦出一个“文化小镇”
有人曾坦言
“未苏湾”
若是放在黄州的遗爱湖畔
倒是非常合乎情理之中
言归正传
让我们回到探讨
地名这个问题上来
何谓地名
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
地域范围的地理实体
赋予的专有名称
地名的命名、更名
国务院出台的
《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
已经明确告诉我们
地名的命名
要注意反映社会主义
革命和建设的成就
反映当地历史、文化和地理特征
并强调地名的命名
要慎重对待
要从实际出发
深入调查研究
充分走群众路线
严格履行审批手续
不得擅自决定
凡属下列情况的地名
必须予以更改
有损我国主权和民族尊严的
带有民族歧视性质
妨碍民族团结的
带有侮辱劳动人民
或极端庸俗性质的
其他违背国家方针政策的
并着重指出
群众呼声已成习惯的
仍可沿用
总而言之
地名的命名、更名工作
是一项政治性
政策性
科学性
都很强的工作
必须严肃对待
认真做好
一般地讲
地名是历史形成的
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正确对待
以保持地名的稳定性
从地名根本属性来讲
地名是人们对地理实体
赋予的专有名称
“未苏湾”
位于磁湖之畔
确切地讲
只和团城山
皇姑岭
孙家湾
以及磁湖(亦名张家湖)
这些地理实体名称有联系
且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
我们赞成地名更名有“创意”
但这种“创意”
应该多多少少有点历史痕迹
最基本的一点
起码让当地老百姓能够知晓
或者能够读懂的东西
即使历史再遥远的
也常常伴随着地名由来的故事
或多或少地
折射出历史的影子
而决不是随便想捏成怎样
就捏成怎样旳泥塑娃娃
若想要头上顶着大文豪苏轼的光环
地上弥漫着“文化小镇”的氛围
这种情况的更名
看似有某些“文化”元素
实则没有一点文化底蕴
头重脚轻
借用一句网络术语
属于“无根族”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
地理实体名称的更名
与其改造城中村的建筑风格
不能混为一谈
我们不否认“未苏湾”的建筑风格
对美的理解和创造力
但就更名而言
确实是值得有待商榷
不能让其更名
成为陌生的“舶来品”
像这样凭借引用诗词
运用嫁接手段的更名
建议还是慎重一点好
注:“未苏湾”位于湖北理工学院正大门马路对面的磁湖之畔,即黄石市下陆区团城山皇姑岭社区的孙家湾(原名)。
前一篇:攀登篇:“生命进行曲”
后一篇:认知篇:小病是常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