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史海钩沉:元结隐居飞云洞

(2023-09-29 08:45:18)
   史海钩沉:元结隐居飞云洞



           看到这个标题,人们不禁要问,元结何许人也?

          据有关资料介绍,元结(719年一772年),字次山,号漫叟、聱叟、猗玗子、浪士、漫郎、河南鲁山(今属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唐朝大臣,文学家,道家学者。玄宗天宝六年(747年),到长安应举,因李林甫玩弄权术,应举者全遭落第,元结归隐商余山。天宝十二年(753年),再次应进士举,翌年春,登第。安禄山反,元结率族人南奔,途经襄阳,至猗玗洞(一名“飞云洞”)居住。两年后,移居瀼溪(今江西瑞昌境内),后又从瀼溪徙武昌(今湖北鄂州),隐居西山。元结避难于猗玗洞,《新唐书.元结传》写道:“天下兵兴,逃乱入猗玗洞,始称猗玗子。”

       飞云洞,又名猗玗洞,位于狮子山(古称回山)上,与鄂州的西山、黄石的西塞山,合称为古樊楚三名山。唐元结隐居飞云洞,《舆地纪胜》有记载:飞云洞“唐元结尝读书于此,堂基犹在,洞中有元结像。”元结隐居飞云洞,有《异泉铭》可证。《湖广通志》:“异泉在回山上,滑滑涌出,不知所自。”据明、清《大冶县志》:“唐元结于肃宗至德元年(756年),隐居飞云洞,撰《异泉铭》。”



     《异泉铭》并序全文如下:

     天宝十三年(754),春至夏,甚旱;秋至冬,积雨。西塞西南有回山,山巅是秋崩拆。有穴出泉,泉垂流三四百仞,浮江中可望。于戏(呜呼)!阴阳、旱雨,时异以至;柔破石坚,事异以致。下处至高,理异以至。故命斯泉曰异泉。铭于泉上,其意独旌异而已手。铭日:何故作铭,铭于异泉。为其当不可下,穷高流焉。君子之德,显与晦殊,为此铭者,忘道也欤。



        据悉,现存飞云洞洞口旁的《异泉铭》残碑,系明代进士朱期昌用颜体书写,清康熙丙午年(1666)重镌。岁次丁酉年仲夏又重立。

         元结隐居飞云洞,曾写下《石宫四咏》。石宫,指飞云洞,细细品读《石宫四咏》,可以看出元结的隐逸风貌。

元结的《石宫四咏》全文如下:



石宫春云白,白云宜苍苔。

拂云践石径,俗士谁能来。



石宫夏水寒,寒水宜高林。

远风吹萝蔓,野客熙清阴。



石宫秋气清,清气宜山谷。

落叶逐霜风,幽人爱松竹。



石宫冬日暖,暖日宜温泉。

晨光静水雾,逸者犹安眠。



    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飞云洞”在1950年8月以前属大冶县地盘,曾列为大冶八景之一,即“玗洞飞云”。唐元结因安史之乱避难入飞云洞,历代许多文人学士为之题诗吟咏,已成为尽人皆知的事实。如明嘉靖十四年(1533年)大治县知县赵鼐的“玗洞飞云”有“欲起漫郎问行乐,白衣苍狗几相寻”句;兴国人、官至“擢兵部给事中“的吴国伦的“飞云洞歌”有“莫怪漫郎游未遍,只应我辈归迟迟”句;明崇祯贡生余顺明的“玗洞飞云”有“幽洞堪横高士骨,白云为系漫郎心”句;清康熙时举博学鸿词科、蕲春人顾景星(1615一1681)的“三洞诗”有“漫郎昔避世,结屋幽壑里”句等,都充分地证实了当年唐元结避兵于此。他自称“漪玗子”,改“漪”为“猗”,以在异乡为异客,或取“依”、“猗”之意。这就是告诉人们,在元结避乱入洞之前,就有“漪玗洞”的名称,并改名“猗玗洞”。

     飞云洞层峦叠嶂,奇峰峭抜:洞在山的东面,嵌岩面江,幽深奇幻。关于飞云洞,《四库全书》的《湖广通志》载:“猗玗洞一名飞云洞,县东九十里,在西塞回山上,洞有三:上出云,中出风,下出水。”《與地纪胜》、《明一统志》也有过这样的描述。“三洞之景,为飞云洞名出之本。”



        篇后语:位于现黄石市市区东部狮子山(亦称回山)上的飞云洞(猗玗洞)及飞云洞庙(猗玗寺),既是名胜古迹,昔为唐元结的避乱隐处,也是“红色记忆”中的革命遗址。这里曾是当年党组织派林育英发展地下党员秘密接头的地方,又是黄石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一一“中共大冶铁厂特别支部”开展革命活动的据点。1962年1月6日,黄石市人民委员会将飞云洞定为“黄石市文物保护单位”。



注:参考书目 新编《大冶县志》、《湖广通志》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