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蒂从来在真息 --三篇关于呼吸之道
(2014-05-20 07:51:49)
标签:
呼吸真息胎息杂谈 |
分类: 丹道 |
----摘自 南怀瑾先生《禅与生命的认知初讲》之六十
安那般那,中文简称出入息。那么翻译中文的时候,为什么不翻译成出入气呢?问题就在这里哦。大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就要注意了。“息”字哪里来的?我们现在讲话,比如说有没有“消息”,“消息”这两个字出在《易经》。我们用了几千年,不是孔子哦,老祖宗就有了。什么叫“消”?这是科学了,我们一切动作、一切讲话、一切生命都在消,都在放射,消失掉。以科学来讲就是物理的放射作用,放射完了就没有了吗?不是没有,而是“息”,息是成长哦。所以一消一息就是佛学讲的一生一灭。灭不是没有,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
生死也是同样的道理,死亡是另一个生命的开始,另一个生命进入无明的阶段,无明再缘行,另一个生命又开始了。所以我给你们上了一些中文课,就理解进去了,这是修出入息的第一个意义。
第二个意义,一出一入中间很短暂,你分不清楚,中间那个宁静的阶段很快速的。拿机械物理来讲,发动机嘎啦嘎啦在转,你听第一声跟第二声中间有个空当,非常快速的刹那。刚才黄医师讲在胎儿细胞变化时,都在消息,一出一入,一进一出,中间有一刹那的,就是真息。道家有个女神仙,是宋朝开国大元帅曹彬的孙女,出家得道,叫曹文逸仙姑。她有一篇修道的歌,叫做《灵源大道歌》,可以跟永嘉大师的《证道歌》相提并论。中间讲到生命根本的一句话,非常好,“命蒂从来在真息”,这个生命的根蒂在一出一入那个止息的阶段。这个一出一入的真息,就是一切众生的生命所在。
譬如我们农村里出来的,看到种在泥巴里的稻子,被泥巴跟水围着,它的成长,那一下子是真息。在农村的夜里,四五月间稻子成长的时候,半夜三更在稻田边上,听到那个谷子劈里啪啦声音大得不得了。其实不止稻子、麦子,一切植物开花、成长都有声音的,你用超音波来听就听见了。这就是“命蒂从来在真息”,所以我们翻译叫出入息。
===================
摘自 道家修身理法及其要义
17、真息与胎息(一)
真息:真者先天,息者呼吸,先天呼吸即真息。先天者即未出胎之先,在胎时之呼吸即曰胎息。为道者能于其时呼吸不出入于口鼻,只动于本穴上下即是真息,如在胎一般,故亦曰胎息,又曰内呼吸。
陆潜虚《玄肤论》:“息有二焉,曰凡息,曰真息。凡息者,口鼻出入之气也;真息者,胎息也,上下乎本穴之中。晦翁先生所谓‘翕然而嘘,如春沼鱼’者是也。凡息既停,则真息自动。而凡息之所以停者,非有心以屏之也。虚极静笃,故心愈细,气愈微耳。”
张三丰《道言浅近说》:“古仙云:‘调息要调真息息,炼神须炼不神神。’不息之息,息乎其息者也;不神之神,神乎其神者也。总要无人心,有道心,将此道心返入虚无,昏昏默默,存于规中,乃能养不息之息,得不神之神。初学必从内呼吸下手。此个呼吸,乃是离父母重立胞胎之地。人能从此处立功,便如母吸亦吸之时,好象重生一般。”又:“调息须以后天呼吸,寻真人呼吸之处。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风,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调后天呼吸,须任他自调,方能调得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虚守静而已。真息一动,玄关即不远矣。照此进功,筑基可翘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伍冲虚《仙佛合宗》:“真息在内,本有息之实相而若空空,非果无息而实有也。既曰真息,则与凡息不同。若不能空空而逼塞,不似无息而浩浩然,乃是凡息,而非真息也。”与上论稍有差异的是陈撄宁的说法,在解《灵源大道歌》“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句时说:“真息与凡息不同,凡息粗真息细;凡息浅真息深;凡息快真息慢。真息是凡息的根源,凡息是真息的发泄。真息可以化为凡息,凡息也可以化为真息。譬如山中石头缝里流出的泉水,就是真息;江河中风翻浪涌的长流水,就是凡息。命蒂,即是吾人生命最关紧要的地方。”
综合上述所言,真息应为口鼻呼吸似有似无的微动之息,进一步则为口鼻呼吸已断之胎息,此二种均可谓之为先天呼吸之真息。显然,此息之有,是由于神气二者融合的必然结果,神恋气,气依神,神气依恋不离,而不复出于外,故能合一渐定而成真息。真息之现,非强执强为所能,乃自然而然之功夫。
=========================
摘自 呼吸的纽带
萨古鲁:呼吸不只是氧气与二氧化碳的交换。根据你所经历的思想和情绪的不同层次,你的呼吸也会呈现不同的模式。当你愤怒、平静、开心或者悲伤的时候,你的呼吸会发生细微的变化。你的呼吸方式,就是你的思考方式。你的思考方式,就是你的呼吸方式。
后一篇:[转载]呼吸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