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华县长布镇印象:稻穗飘香,人丁兴旺

标签:
五华县长布镇老禾仓新凤楼冉正宝梅州乡镇 |
分类: 梅州镇村 |

梅城距离长布镇一百多公里,走完单调的高速路也就刚走完一半的路程,余下的省道和县道就很有看头了。
正值稻穗飘香的深秋季节,河边和山间平坦之地到处灿灿金黄,黄金般的诱人驻车探步,扑向那一片金黄。味觉上一点也不比白花花香喷喷的大米饭差,反而多出几分自然的清香。
本来想在这里拍一首《垄上行》的MV,唱一唱“田里稻穗飘香,农夫忙收割”,可一时没有在手机里翻出这首自己录制好的歌,却看到《故乡的云》,索性就站在稻田中唱了“归来吧,归来呦,浪迹天涯的游子”,也别有一番风味,就当自己是回乡的游子,只是我更熟悉北方的金黄麦浪,对稻谷还是有几分生疏的,缺少童年的记忆。
长布镇的稻田其实并不多,原因是这里有“崇山峻岭”和“重峦叠嶂”,五华第一峰——七目嶂和雄奇秀美的石马山就在她的境内,开车奔往长布镇就如一场漫长的探险,小心万分地在狭窄的山腰路上弯来弯去,生怕对面来车出现意外,错车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可万事就是这样逗引人的天性的,你越觉得神秘难行,就越有探索求知的欲望。当车子终于停稳在镇政府门前的那棵有120年树龄的木棉树下时,我的头才从一种兴奋的眩晕中苏醒过来。
长布圩镇和很多镇子一样,一条新翻修好的国道(省道?)纵贯全镇,一分为二,路两边都是民居,楼下都是做生意的店铺,整个圩镇既不新也不旧地袒露在我的眼前,让我感觉不出她的个性究竟在哪里。这就是山区梅州最真实的一面,很难有哪个镇独树一帜地形成鲜明特色,形成难忘的记忆点。与其说是人为地建造,不如说是一种相同文化基因所致,讲究朴素的客家人在哪个角落都会给人以角落感,不事声张,静悄悄地于一隅观望着整个世界。
我早已习惯这种格局和风貌,没有奇怪的感觉,因此手中的相机便存进为数不多的照片场景。倒是这里的人引起了我的注意,好像人丁挺兴旺的样子。五华县是梅州市下辖县中人口最多的县,超过了150万,因此每个镇的人都不会少。其实长布镇人口在五华县算是少的了,4万多人口比起安流镇、横陂镇、龙村镇和岐岭镇等少了将近一半。但我还是觉得这个圩镇比其它县域的镇,显得人多一些。是外出的人少,还是其它原因,反正看哪间门店或房舍里都有人,没有一般小镇的冷冷清清。
人口多的优势现在开始重新被认可,放开二胎政策虽然是国策,但在这里据说祖祖辈辈都在使用“民策”,独生子女家庭一直都是罕见的,不像我的北方,到处都是独生子女家庭。人口少的弊病而今在我的家乡彰显无疑,到处的残败是因为没有人去经营,经济发展的红利没有办法靠人口的红利来获得,即使这样,人口和人才外流的现象依然很严重。眼前长布镇的景象就大不一样了,甚至时不常还能看到几个年轻人在劳作,这真是难得啊。
按照何日胜教授《胜游梅州(五华篇)》的指引,我们又来到了“老禾仓”,依然是弯来弯去的山路,然后是别有洞天的一个山间小村庄。只有几十户人家,都姓张,都信基督,一个以张新凤(1852-1936)命名的民居“新凤楼”是这里的核心所在,旁边养了很多似乎对人比较友好的蜜蜂,如织布般穿梭在柿子树之间,让人想买这里的蜂蜜,也让人想买这里又大又橙黄的柿子,可惜唯一的店铺始终关着门。
在新凤楼的一间小屋里偶然看到了一本名为《石榴花》的文学刊物,这让我这个玩文学的人不自觉地感起兴趣来。原来是2001年起由长布镇的几位文学爱好者成立的业余文学创作小组,自编的刊物,翻了翻,满是真情和乡土气息,如果有多余的我一定会拿走一本慢慢欣赏,可惜就一本,落了些灰尘在上面,大概有一阵子没人翻阅了。文学被冷落,是这个经济社会的常态了。
长布镇是梅州市的“边境镇”,位于梅州的西北部,毗邻河源市的紫金县、龙川县、东源县,这里对外的交流应该多些,只是此行匆匆,难以去深入感知。但有了“稻穗飘香”和“人丁兴旺”这两个印象,就足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