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上古核心论证(部分1):齐桓公堵塞九河之地只能在聊城一带

(2014-04-17 08:44:06)
标签:

文化

分类: 鸣琴论上古

分析后知,齐桓公堵塞九河之地只能在聊城一带:

    第一、聊城是有史可考的齐国管辖范围,由于聊城之北就是戎狄之地,超出齐国可以正常管理的范围,填塞九河之处绝对不可能在非管辖区域内的戎狄之境完成。

第二、九河区域是上古最发达的核心地区,是尧舜禹等上古领袖世居地,聊城有重量级都邑聚俱全的龙山文化城与之匹配,相对于周边地区份量要重得多,鲧、禹都是“提头”治水,不敢稍有闪失,绝不敢淹了古中国的政治核心,足证九河九州区域是当时文化最发达的核心地带。而聊城周边,何处可称文化重心?

第三、大禹如果在人烟稀少之地或海洼地治水,治之何益?遗迹甚少之处、或空白区,人民不曾居住,到那里治水又是为了什么?人民如何去歌颂一个到少人行处治水的人的丰功伟绩?况河北东南至海处与聊城拥有龙山文化城的核心之地毫无关系!

第四、由于河北东南的河流都是往东部真正的海里流淌的,是“顺河东向”而行,毫无“逆河”可言。《禹贡》“导河”中,黄河“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顺行东向的河流又如何称得上“逆河”呢?“海潮倒灌”能够称为“逆河入海”吗?所有人可以到后人臆想中的“河北九河”入海处认真观察,有没有可能天天海水倒灌?何况,九河洪泛时水的撞击力度是很大的,否则就不用去治理,它的情形用“气势汹汹”来形容还差不多,怎么就柔弱到被海水倒灌了?海水倒灌的必备条件是:中游、上游农业、生产用水多,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全新世中期是不可能发生的,河北降水量全国最大,大到没法收拾,聊城一带的山东北部较山东南部也属更为严重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怎么可能发生海水倒灌?出现有固定时间的天文大潮、有人过度开沙时,可能偶或有海水倒灌,但是,天文大潮时间是有数的,属于偶然现象,而过度开沙是需要有人生活才会去开沙。史家把不常发生或很难发生的事情载于史策,怎么会儿戏至此?而我们知道中国的老祖宗忠实地记录着历史。孟子描述的九河”才真正往南流淌的,不是往东流淌的河流可谓真正的“逆河”!《滕文公上》载,“禹疏九河,瀹济漯,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黄河只有改变整体流向甚至最终西向南行,才是真正的“逆河”!孟子所述“九河往南向流淌后跨过济水与漯水,流到济漯附近的海(深一些的水洼湖泽)中,洪水排到汝汉、淮泗、江水,古中国才安全了。漯水的记录主要出现于河南东北隅、聊城境内,这是无可争议。

   、河北无切实河迹可证必有九河,战国后才彻底治理了河北水患,亦无与大禹治水相符合的“实际行动”,大禹似从未在此地有所作为,只有传说而矣!而聊城的龙山文化城却是最真实的治水产物,龙山文化城有防水功能,且与史料中描述的大禹治水之处吻合:《禹贡》“禹敷水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何谓“奠高山、大川”,就是把土堆起来,建起防水的文化城,让人民居住,在大川上筑起堤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