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樊利杰:目击而道存

(2018-05-14 06:57:36)
标签:

文化

分类: 翰墨青史

樊利杰:目击而道存

王幅明

 

樊利杰(1975—),河南荥阳人。

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得主,书法媒体人,擅行草书。

 

一、         书法因缘

 

人的性格千差万别,命运也象谜一样不可预测。在事业上幸运的人有一个重要的标志:经过打拼,最终找到心仪的工作,而且工作得到社会的认可;其工作又与自已的爱好完全一致。如果以此来观照书法家、书法媒体人樊利杰,他完全可称为一个幸运者。

樊利杰19753月出生于河南荥阳。其书法启蒙人是他的父亲。一个乡间文化人,能写一手好字。每逢过年,求写春联的乡亲络绎不绝,家里满屋都是红纸。嗬,没想到写字也能受到如此尊敬!少年樊利杰对待父亲写字,最初只是好奇,时间久了,便渐渐产生出兴趣。在上初中时,姐姐曾带他去黄河游览区一起观看黄河碑林。这是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几百块不同书体和风格迥异的书法碑刻,令樊利杰震撼不已。他隐隐约约感觉到,他已明确无误地爱上了书法。他一生的命运,将与书法难解难分。升入高中一年级,班主任要求学生订两份报刊,他首选《书法报》。他最早获取的书法知识和书坛信息,皆来自《书法报》。他没有想到,十多年后,他将成为《书法报》新闻版的首席编辑,也许是宿命。

1997年秋天,大学毕业后,樊利杰先后到两家印刷企业,作印前美术设计。两年之后,《时代青年》杂志的一则招聘广告吸引了他。他决定一试。杂志创办中学生版,需要一名美编。招聘的命题作文是“如何做中学生杂志的美术编辑”。清晰的思路,流畅的文字,使他的分数远远高出数十位竞争者。结果是毫无悬念地胜出。

《时代青年》的五年美编生涯,虽是樊利杰人生道路上的过渡,但却是他最为珍惜和常常怀念的一段时光。多年后,他成为一名优秀的书法媒体人,回顾这段时光,他坚定地认为,没有这五年,之后的历史也许会改写。杂志社办有两种期刊《时代青年》和《流行歌曲》,都是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命名的“双效期刊”。他先到《流行歌曲》帮忙,之后的大多时间在《时代青年》的中学生版编辑部。因为是新办,从主任到每一个编辑,全是年轻人,也几手全是新手。这是一个热气腾腾、团结互助、共同创业的集体,共同的梦想把他们连结在一起。象一个熔炉,谁在其中都会受到锤炼。虽有分工,工作却没有界线。樊利杰做的是美编,却有机会经常接触文字,这为他以后从事文字编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工作十分繁忙。可八小时之外,则完全是个人支配的自由天地。樊利杰没有更多的爱好,他的业余时间,几乎全用在读书、读帖和练字上。最早临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后来就不喜欢了,写着写着,他甚至感觉有点窒息。人的审美情趣有其阶段性,会随着人的阅历的丰富而有所改变。天真烂漫的魏碑,这时候走进樊利杰的视野。经过不断的临习、创作、糅合,很快,他的楷书渐渐形成了舒展有力、遒劲峭拔、典雅隽永的风格,并在“商鼎杯”全国书法大赛中获得优秀奖。在书法初见成绩、其楷书渐渐被圈内人认可并关注的时候,樊利杰却很快就不满足自己的创作现状了。临了许多碑帖后,他渐渐发现,自己更喜欢有灵性和韵味的书体,书法对他的吸引力在于“达其性情,形其哀乐”,线条丰富、技法千变万化的行草书无疑更适合这种表达。之后,他把精力转到了行草书的研习上,他从明清的黄道周、王铎入手,上溯明祝枝山、宋米芾、唐颜鲁公,进而全力投入到对二王书风的学习与挖掘上。2001年,是樊利杰难以忘怀的一年,相交五年的恋人离他而去,他只能痛苦的面对。凡事都有失和得的两重性。他失去了爱情,把痛苦转化为对书法的更强烈的爱,转而赢得到了书法的青睐。2003年,他用按揭的方法买了一套商品房。下班后,他先给装修工人做饭,然后到租用的住宅里写字,直到夜深入睡,天天如此。一年下来,他虽瘦掉了七八斤肉,但书艺大进。2004年,他以行书参加中国书协主办的小榄杯全国书法大赛,顺利入展。这次处女展,使他对自已的书法信心大增。2005年,是樊利杰的井喷年,中国书协主办的几个展览全部入选,并冼夫人全国书法大展优秀奖。这些成绩,已具备加入中国书协的条件。这一年可谓双喜临门:除书法创作丰收,另一喜,是他收获了新的爱情。也有失落:工作遇到未曾预料的变故。杂志社因为改制,他主动提出离开。

他来到省会另一家品牌杂志社,继续他的美编生涯。工作了大半年之后,一则招聘启事让他眼前一亮。一个新的梦想在向他招手。

 

二、         舍与得

 

《青少年书法》杂志招聘文字编辑。这可是他梦寐以求的工作啊。他不假思索报了名,又一帆风顺被录用。当他向之前工作的杂志社的主编提出离职时,主编大为不解,立即提出工资上浮一千元。他说不因报酬,只因爱好。主编理解了,未再挽留。

现实是冷酷的,常常没有梦想那么美好。樊利杰作出了一个让常人难以作出的决定。他放弃了一个月收入两千多元的工作,而选择了一个月只有八百元报酬的工作。人家跳槽是越跳工资越高,而他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自己的梦想。落差太大了。他每月还房贷要花去七百多元,工资仅够此项开支,其他的基本生活费用则全靠吃老本。

热爱产生的力量,有时能够惊人的强大。这些失落,丝毫没有影响樊利杰创造性才能的发挥。20064月,他为《青少年书法》主持策划了第一个专题:“二王书风在当代”。他写了一段按语:“书法经过了新时期近30年的发展,经历了复兴阶段的繁华与躁动、发展阶段的喧闹与沉静,到今天,渐渐走向成熟。随着高等教育的深度介入以及网络传媒的兴起,对于传统中经典的认识,我们已经更加趋于深入和个性化。书坛格局也打破了百年来碑学一统天下的局面,代之的是一种宽松的审美环境和多元的思维模式。近年来,二王书风再度引起人们的反思和关注。从某一方面说,二王书风经过沈尹默、白蕉等的薪火相传,到今天基本呈燎原之势。综观中国书法史,每次帖学的崛起,必然造就一批书家,所以,我们对书法的明天充满期待。这期我们推出的二王专题,对以前的组稿模式略有改动。我们先在中国书法江湖网发帖讨论,并选编网友精彩回帖在杂志上刊登。同时编辑部对当代传承二王书风具有代表性的青年书法名家如陈忠康、陈海良、嵇小军、牛子、王义军进行了采访。面对同样的问题,虽然每个人观点不尽一致,但五位以创作见长的实力派书家的回答,鲜活而有个性,使我们对二王书风的认识更加丰满、更加清晰,相信也会引发广大读者的思考,并就二王书风给出自己的答案。”接下来的主题是“二王书风五人谈”和“二王书风及当代书法创作网络谈”,整整占了十一个版面。这样新颖的作法,不合责编的口味,责编没敢签字。没想到值班主编看到这组只有编辑一人签字的稿件,十分兴奋,未及询问便签发了。杂志本身的影响力是有限的。当专题发到网上后,因其信息量大,立即引起书法界巨大反响。有一家书法媒体的领导看到此专题后,在工作会议上批评部下:“这样的专题,为何我们想不到?”

接着,他又和杂志副主编谷松章一起,采访了学院派代表人物之一汪永江,题目是《做个没有个性的人》。汪强调基础的重要,不要把追求个性放在首位。此文发表后亦产生很大影响。汪本人把此文复印若干份,发给听他讲课的每一位学生。

连续做了几个有份量的专题之后,樊利杰的名字引起了书法界同人的关注。其中一个人的关注,不但使他从目前的经济窘境中解脱,也成就了他更大的梦想。此人名叫陈新亚,时任《书法报》副总编辑。

 

三、         遇到贵人

 

陈新亚给樊利杰发去一则短信:“《书法报》缺乏兄这样的人才,不知愿不愿意来此工作?”这消息无疑于新春的一声响雷,在樊利杰的心头炸响。一件大喜之事,却使他陷入两难之境。《书法报》是书法界的老牌报纸,是一个可以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收入亦更合理。由于半年来全靠吃老本生活,他的经济几近崩溃。加之母亲生病,他是三姊妹中唯一男孩,重负在肩,急需挣线给母亲治病。喜中之忧是事情过于突然。他刚刚接手责任编辑,领导对他信任,也寄予厚望,这时离开,于情于理不合。他决定去武汉一趟,一探究竟,再作决断。他早上九时踏入舟恒划社长的办公室,至下午一点半离开,整整聊了四个小时。临别时两人惺惺相惜,舟社长握手相送,留下一句话:“拿定主意后,随时可来上班!”三点的火车。他买过票即刻上车。在车轮的快速运转中,樊利杰的主意拿定了。回到郑州,他把想法讲给领导听。领导通情达理,同意放人,但挽留一个月,待新人接手后再走。

对于樊利杰,陈新亚称得上一位贵人。这是一个少有的奇人。他本不认识樊利杰,看到樊利杰的访谈后便向社长全力举荐。事实证明了他的眼力。在樊利杰上班两个月后,陈新亚便辞职离任了。他对樊利杰说:“你来后,负责新闻这块,现在报纸的各个版块都有人来负责,我就可以放心退休了。”当年他只有45岁。他坚持按照自已的设计安排后半生,选择远离城市的一处山区筑房,过起近乎隐居的生活。

舟恒划是樊利杰的另一个贵人。他看中樊利杰的潜力,并提供相应的平台。后来樊利杰去南京艺术学院读研究生,他保留樊利杰的基本工资和待遇,让其安心学习,学成后再回到书法报社。足见他的远见。舟也是一位奇人,在书法报社长的位置上,坚持不题字、不卖字,一心一意搞经营,颇让那些宁花重金只为争得一席头衔的人,百思不得其解。自他到书法报社任社长兼总编后,报纸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持续上升。对待陈新亚,舟恒划亦表现出罕见的大度。他指示,鉴于陈以往对报社作出的贡献,在到达法定退休年龄前,保持原工资待遇不变。

在最初到武汉的两年时间里,樊利杰对这座城市几近陌生。他无暇了解它、熟悉它。每到周末,要么回郑州看望生病的母亲,要么四处采访。他负责报纸头版,采访任务很重。直到2008年母亲去世后,才开始慢慢熟悉这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头版是要闻版、重点关注版,报纸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樊利杰到任后,即成功策划了一个营救患病少年的爱心活动,一炮打响。网上一篇“救救我的学生”的帖子,引起了樊利杰的关注。一个年仅9岁的小学3年级学生,患了肌肉萎缩症。祸不单行,其父又突患重病身亡。母亲无力为儿子治病。医生说,如不治疗,16岁就会有生命危险。爱好书法的班主任心急如焚,即刻在书法网上发出求救帖子。樊利杰与班主任联系,策划了“让爱心与书法同行”的捐助活动。文稿在《书法报》头版和中国书法家网同时发出,很快得到各地书法家、收藏家的积极响应。共收善款近10万元。报社如数将捐款转交学生母亲。这是一个书法服务社会的成功活动,随之引起了新闻媒体的关注,并前往报社进行采访报道。

樊利杰每年约有10万字左右的采访文章发表。采访对象十分广泛:有高端,如张海、赵长青;有书法前辈,如获得兰亭终身成就奖的王学仲、欧阳中石、尉天池、陈方既;有实力艺术家,如陈振濂、何应辉、鲍贤伦、张荣庆等;有对新时期书法发展作出重大贡献者,如周志高等。还有一些追踪热点或针砭时弊的文章,如《书画打假打到了谁》、《探访国展冲刺班》、《国展在行动》、《枪手在哪里》、《书法高考透视》、《书法,让杂耍走开》等。这些文章都有很高的阅读率,有些被转载,有些被收入书法文集,有些则引发争议。比如,关于杂耍一篇,争议尤大。通过争议,有助于读者辨别真伪,提高审美能力。

他采写的身处生活底层的草根艺术家高智(《高智,在贫困的路口张望》)等文章,不仅影响大,还为艺术家解决了困难,可谓雪中送炭。1966年生于太原的高智,师从古文字学家张颔先生,1992年加入中国书协,系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山西省书协理事,著有书稿《古文字学讲义》、《<</span>说文解字>通讲》、《先秦书法史》等,发表古文字论文二十余篇。这样一位有成就的中年古文字学者,因为没有相应学历,只能在大学代课。月收入只有800元,却要供养全家五口人生活。樊利杰的文章刊出后,山西人民出版社聘高智参与编辑《傅山全集》。高智的处境明显改观,后来他又调到大学正式任教,并当选山西省书协副主席。樊利杰采访身残志坚的青年书法家赵靖(《赵靖——用口书写人生》),不但使赵靖的知名度大大提升,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人物,其贤妻也受到社会关注,多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樊利杰采写的文章已达50余万字。他成为书法媒体一位颇具知名度的新锐。文笔好,工作投入,熟知当代书法现状,敏锐捕捉新闻,且能在新闻中体现人文关怀。不少人以为他是中文或书法专业的高才生,无人想到他是学平面设计出身。是热爱和勤奋成就了他。《青少年书法》的一位同事,曾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书法编辑是为人作嫁的殉道者”,言外之意这不是可以长期从事的职业,只能当作跳板。他通过自身实践,获得了与此截然不同的体会。为人作嫁,何偿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他通过采访,与众多书法界高人的智慧碰撞,受益颇多,这是他在书本上学不到的。他热爱这一工作,全身心投入工作,常常感受到工作的乐趣和甘甜。他付出了汗水,增长了才智,也赢得了同行的尊敬。

樊利杰用出色的工作,回报了陈新亚和舟恒划的知遇之恩。

 

四、         兰亭骄子

 

有两类编辑:一类是纯粹的职业编辑,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业余时间无暇顾及其他;另一类则属于复合型,除了本职工作,还能兼做学术或创作。樊利杰属于后者。无论工作再忙,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未能动搖他的书法之恋。下班后,常常谢绝朋友的盛情邀请,雷打不动的功课是回家练字。他有自已独特的快乐书法观:写字是消除一天疲劳的最佳选择。他不象有的书家,字写到一定阶段,会产生困惑、迷茫和痛苦,他只是以快乐的心态、享受的心态面对书法。

对于临帖,樊利杰有自己的路径。他从不浪费任何一张宣纸,总是反复地写,把纸写成全黑,物尽其用。他认为临帖不是给别人看的,而是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他常临刻帖,感觉有想象空间,有发挥的余地。他提倡对临和选临,这样可以不断从原帖中发现新营养,并有针对性地学习到心头和手上。他反对背临,认为背临的时候,是对已掌握技法的重负,长久的重负若没有新的“活水”加入,久之便会成为“死水”。樊利杰对古帖中散发出的气息与气韵心摹手追,通过临帖与古人对话,寻找隐藏在历史长河中那悠长的纯静的书法味道。

经过20多年不懈地坚守和探索,樊利杰在书法创作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作品获得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铜奖、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获奖提名,湖北省第八届书法篆刻展优秀奖(最高奖),入展全国第九、十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以及由中国书协主办的全国青年展、小品展、楹联展、册页展、草书展、行书展、扇面展、新人展等近30次权威展览。其作品还应邀参加第20届中日自作诗书展、“书写时代”全国名家书法作品展、中韩首届名家邀请展、广东书法院全国名家书法艺术双年展等。他的书法,已渐现自己的面目和语言体系。

一些书法团体或机构,开始关注樊利杰。江西省书协主席毛国典亲自聘樊利杰担任江西省书协书法高研班导师,上海《画坛》杂志,举办全国书画家学术提名展,特邀他参展并出席开幕式。广东书法院成立,聘他为特聘书法家,参加其主办的全国名家书法艺术双年展。洛阳千唐志斋博物馆,特聘他为研究员。他还任湖北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湖北书法院研究员。他也为一些书法名家所关注,毛国典、鲍贤伦等对他寄予厚望。

樊利杰为人低调。他从不在熟人面前张扬自已的成绩,即便是亲属和长辈。父亲行武出身,虽是他的书法启蒙人,但眼界有限,不了解他的现状,也从未当面鼓励过他。一次,遇到父亲的战友,拿着书法让他点评,之后,又来到他父亲面前炫耀:“你儿子点评了我的书法!”父亲喜形于色,终以儿子为荣。樊利杰属于帖学派,有浓厚的二王情结。他到媒体第一个策划便是“二王书风在当代”,由此可见一斑。他对二王书风的盛行,也有独到的理解:时代环境使然。他认为,社会大变革时期,人们思想焦灼,反映到笔下,往往有一股不平之气。而现在是和平盛世,二王书风为代表的帖学便大行其道。樊利杰的学书之路,始于欧阳询,尔后遍临北碑墓志及唐、明诸家,终于二王。书法江湖的潮起潮落、盟旗变幻,他都不为所动。因为他知道,在二王这样的宝山上,不能来而空返。他对古人的传承是全方位的:技与道,形与神。但他又不是全盘接受:形的部分,常常按自己的审美观给予改造或重组;神,则融入他对这个时代的理解。观樊利杰书作,不受时弊所染,古雅飘逸,有文人高士风神。

樊利杰是一个不满足现状者。在他采访陈振濂、徐利明等学院派的代表人物后,对学院派的教学有了深入了解,提升自我的愿望更加强烈。他最终下定决心,20107月,报考南京艺术学院徐利明教授名下硕士研究生。当年11月考试,专业成绩第一名,文化课高出分数线20分以上,顺利录取。在事业一帆风顺时停下来去学习,需要很大的勇气:既要放弃事业上更进一步的机会(比如升职),也要付出很多积蓄。在舍与得的十字路口,樊利杰再一次毅然选择了舍。因为在他看来,自己的每一天,都是今生最年轻的一天,如果现在不好好充实自己,以后的机会就更少。他作好了思想准备,即使不发工资,也在情理之中,他照样会选择求学。舟恒划社长又一次给予他强有力的支持。第一学年(2011920127)需全脱产学习,舟社长批示,学习期间工资照发。一年多的学习,收获多多。除了全面的理论学习,课余时间,他对楷书和篆隶作了系统梳理,有了新的心得和发现。徐利明教授以写大字名世,激情澎湃。樊利杰喜欢静静书写,小行草是其强项。跟着徐教授,正可弥补自身不足。三年后,他拿到了书法硕士学位。

樊利杰热心书法教育,所教学生,已有近60人加入中国书协,其中部分学生在中国书法兰亭奖、国展中获奖。

201512月,他被评为“湖北省100名优秀书法人才”。

201611月,他被中国书画杂志社书画院聘为院聘书法家。

2017年,他被湖北省文联评为“2017年度优秀文艺志愿者”。被名家名作杂志社评为“优秀青年书法家2017年度人物”

2018418日,农历戊戌上巳节,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颁奖活动在绍兴兰亭书法博物馆举行。本届评奖大幅压缩了评奖数量,对评奖标准、评奖流程等方面进行了改进优化,共评选出70位获奖及入选作者。其中,获奖14名,入选56名;除去理论奖,创作奖获奖仅有11名,较前五届都少。樊利杰以第八名的成绩荣获创作奖铜奖。因为奖数量减少,奖的含金量明显提高。评委对樊利杰的评语为:

樊利杰书法从明清人行草书取法,尤在董其昌书法上下足了功夫,其对香光墨迹的悉心比勘探究,使得他习董没有停留于形似的层面,而是深入到董字的神情韵味中,故其笔下颇能得香光的几分禅趣,楮墨空灵,萧疏淡远。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云:“临帖如骤遇异人,不必相其耳目手足头面,当观其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処,庄子所谓‘目击而道存’也。”樊利杰正是从董字的“举止笑语精神流露処”,获得了几分要领,使其笔下的董字异于时流,脱颖而出的。樊利杰书法贵在入古而不泥古,虽依傍某家而又不亦步亦趋。唯其笔下精劲不足,当砥砺纠补。

樊利杰发表了获奖感言:“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学习‘二王’,籍此20余次入展由中国书协举办的展览,最好成绩是第三届兰亭奖获奖提名,此后,再无突破。迷茫之际,我遇到了清雅生秀的董其昌。董其昌书风在当代承传难觅,原因有三:一是字小笔轻,在展厅里势弱;二是节奏与墨色起伏不大,缺少视觉‘刺激’;三是对综合修养要求高。但正是有难度,才有机会。投稿前,我对这三件作品反复思考、细心打磨;投稿后,我忘掉兰亭,平淡面对一切。正如我在回复朋友祝福时说过的一句话:投了作品,也投了份梦想,不做最好打算,但从此有了期盼。感恩、感谢!”从中可以感知樊利杰的机敏、智慧。他是一个老老实实靠笔下真功夫去赢得名誉的人。

一夕之间,他获得了更多的关注,顺利入选“现状与理想——当前书法创作学术批评展”,这是中国书协2018年的重头活动。

西北一家文化机构约他写字,答应给予很高的报酬,他谢绝了。他清楚自己有几斤几两。不就是得了一个奖么?离他追求的境界,还差的远呢。他不屑于急功近利,他爱惜自己的名誉,甚于金钱。

报社领导信任他,让他担任书法网的主编,在纸媒纷纷下滑的背景下,网络预示着报社的未来。他要尽力做出创意,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对于书法教育,他会继续帮助更多的爱好者,去实现书法梦想。对于书法创作,他还有漫长的道路要走。

天高任鸟飞。伟大的时代为每一位仁人志士,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发展空间。作为一名勇敢的飞翔者,樊利杰正在向更高更远的艺术天空冲刺。


http://s5/mw690/001hz0YNzy7krQiqWOwb4&690

樊利杰

http://s2/mw690/001hz0YNzy7krQlS4Gl31&690

 

采访张海







http://s14/mw690/001hz0YNzy7krQKJ5hP1d&690

http://s2/mw690/001hz0YNzy7ktFKWoTff1&690

http://s14/mw690/001hz0YNzy7ktFPKTdX1d&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